本报记者 郡玉 通讯员 汤雯
走进优立光学的智能化车间,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全速运转。在这片占地200亩的现代化厂区内,自动化智能设备的运作声此起彼伏,每天有30万片镜片在此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其中超18万片发往50多个国家的终端市场。从1987年扎根丹阳眼镜市场至今,这家在视光领域深耕38载的企业,始终坚持“用品质说话”,构建起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体系,成为我市标杆企业。
捕捉热点的“行业风向标”
当防蓝光镜片尚未被大众熟知时,优立光学就迅速完成产线改造,扩大生产,凭借快速的响应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抢占市场份额;感光镜片概念兴起,研发团队不满足于简单的基片变色,突破膜层变色技术,将颜色拓展到6个色号;青少年防控镜片刚露头角,企业果断投入千万元引进专业设备和产线……这种“快人一步”的市场嗅觉,源于优立独特的“热点追踪机制”。
“现在市场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产品迭代周期从两三年压缩到一年甚至半年。”优立光学总经理张维深知市场瞬息万变,没有永远的“爆款”,“市场的变化要求我们不断更新产品,紧跟市场,在热点追逐中保持活力与竞争力。”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优立持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潮流走向,不断开辟新的热点产品生产线,在市场趋势初现时就做好布局。
“从‘数码全焦’到‘贝壳离焦’,从‘多点离焦的小优同学’到降低对比度的‘优代表’,我们始终保持着每年推出3~5款新品的节奏。”张维说,数据显示,近三年企业热点产品贡献率达60%,已成为行业现象级单品。
“这两年经济形势确实面临不小压力,我们更是深刻体会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如果一直守着老产品、老技术,不主动去拥抱变化,企业在市场上肯定是走不长远的。”张维在采访中直言,优立始终将“快速迭代”刻进发展基因,从产品研发到服务升级,每一个环节都在与市场趋势赛跑,“现在的消费者需求更新太快,行业竞争又这么激烈,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把新技术、新设计更快地带到市场上,企业才有立足之地。这几年我们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靠的就是对创新的执着和对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深耕痛点的“技术攻坚队”
优立光学绝不仅仅是追逐热点的“跟风者”,更是解决行业痛点的“深耕者”。针对传统镜片抗冲击性能弱这一长期困扰消费者的难题,优立光学研发团队历经大半年的艰苦攻关,经过材料配方调整与工艺迭代,终于推出抗冲击镜片,其测试结果远超美国FDA标准5倍,为消费者的用眼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在光学设计领域,优立光学同样敏锐地察觉到普通镜片边缘畸变这一痛点。佩戴普通镜片,消费者在视物时常常会有变形感,视野也受到极大局限。为此,优立光学开始研发环曲面镜片,改善了侧方视物变形的问题,让消费者的视野如同从常规相机镜头升级到超广角镜头般开阔清晰。
优立光学的创新升级还体现在全品类、多维度的持续突破。在膜层升级方面,突破传统基片变色技术,推出膜层变色镜片,可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在阳光下秒变灰、茶、蓝等不同色调;精度升级上,率先推出0.12D光度阶梯镜片,较传统0.25D间隔精细两倍,实现“私人定制级”光学方案;针对青少年近视高发现状,研发了多款青少年近视防控镜片,延缓眼轴增长,为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优立光学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协同之路。与多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其中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发降低对比度技术,年超千万元的研发投入,换来了46项国家发明专利的累累硕果……
拥抱未来的“视光革新派”
在全球化版图上,优立光学的足迹已遍布58个国家,国内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1.5万家终端门店,2024年销售额突破5.6亿元,外贸占比稳定在25%~30%。这样的成绩单,源于其“双轮驱动”策略——既以防蓝光+镜片、智能变色、抗冲击镜片、环曲面镜片单光升级,又以青少年近视防控等硬核技术建立壁垒等热点防控产品,双轮驱动抢占市场先机。
当一片镜片不再只是光学元件,而是集成安全防护、视觉优化、时尚设计的智能终端,优立光学以创新回应了时代需求。
“下一个战场,在‘精准定制’。”站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优立光学正以“全品类专家”的姿态拥抱变革。张维表示,企业将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青少年防控与中老年渐进领域,计划推出AI个性化设计镜片,为消费者定制“专属视力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