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赛场,青少年足球的“苏超”热潮

核心提示: 在绿茵场上奔跑的不只是成年人,还有热爱足球的青少年。他们从校园绿茵场走向赛场,他们用汗水和努力书写着自己的足球梦想。在我市,小球员们不仅通过科学训练提升技能,更在文化学习中汲取力量,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完美融合。

本报讯 (记者 菀滢 通讯员 秦泽锋 李一)在绿茵场上奔跑的不只是成年人,还有热爱足球的青少年。他们从校园绿茵场走向赛场,他们用汗水和努力书写着自己的足球梦想。在我市,小球员们不仅通过科学训练提升技能,更在文化学习中汲取力量,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完美融合。

科学训练+文化兜底:校园球场的“五育融合”

清晨6点50分,实验小学的绿茵场上已传来清脆的练球声,三、四年级的小队员们迎着晨光热身,他们脚下灵活的盘带与稚嫩的呐喊声交织,构成校园里生动的足球图景。

“现在‘苏超’热度很高,很多人感受到了这种氛围。”实验小学足球校队负责人张文俊坦言,足球的魅力在于“沉浸式体验”,而这种理念正渗透进校园的每个角落。据介绍,该校每年举办“校长杯”足球赛,今年已是第七届。赛场上,小球员奋力拼抢;教室里,全校学生通过直播观赛,为同学加油助威。“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爱上足球,感受它的魅力。”实验小学副校长陈辉英指着校园护栏上张贴的历届足球小将照片说,“这些榜样不仅是荣誉,更是激励。”

其实,足球从来不是“差生专属”。实验小学的足球校队采用“低中高”三梯队培养模式,每年选拔至少12名学生。“足球是兴趣培养,更是意志锤炼。”陈辉英说,小球员们需克服困倦与疲惫,在奔跑中学会坚持。这种坚持结出了硕果:2021年以来,校队在镇江市、丹阳市“市长杯”比赛中连夺8冠,2022年“省长杯”比赛闯入江苏省8强,近三年连续代表镇江市出征省赛,两度跻身16强、一次冲进8强。而这些“足球小将”的文化成绩同样亮眼,他们不仅是赛场上的“发动机”,更是文化课中的“佼佼者”,足球培养的专注力、团队协作能力,会反哺到学习中。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与“体教融合”深化,我市各中小学开设了足球特色课程,组织足球社团,让更多孩子动起来、跑起来,家长观念也从“踢球耽误学习”到“踢球助力成长”。

目前,全市共有43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所幼儿园获评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4所学校获评江苏省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足球从“小众项目”逐渐走向“全民参与”。

从“校园热”到“赛场跑”:青少年球员闪耀“苏超”赛场

在“苏超”联赛中,镇江代表队里来自我市的两位“09后”球员——张国庆与朱柏谕,凭借扎实的技术和积极的表现,成为赛场亮点。

张国庆和朱柏谕均在界牌中心小学开启足球训练。作为校队主力,他们为学校赢得了多项荣誉。司职前锋的张国庆连续4年参加丹阳“市长杯”比赛,帮助球队两次夺冠,并助力校队获得2020年镇江“市长杯”比赛冠军、2021年镇江市全运会小学男子组冠军及“市长杯”比赛亚军。技术全面的朱柏谕,代表学校赢得两次丹阳“市长杯”比赛冠军、一次镇江“市长杯”比赛冠军和一次市全运会小学男子组冠军。凭借在校期间的出色表现,两人顺利入选镇江市队,并在“苏超”舞台上得到锻炼。

张国庆与朱柏谕的成功入选,源于界牌中心小学对校园足球的长期投入。“学校常态化开展足球社团活动和校队专业训练,积极营造足球氛围,致力于让‘更多孩子能踢球、会踢球、爱踢球’,在普及中提升水平,在训练中发现人才。”界牌中心小学校长吴斌说。

近年来,我市已建立起足球人才的培养输送机制,不仅教授足球技能,更注重培养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仅去年,我市就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第七名、江苏省“省长杯”比赛第三名、镇江市“市长杯”足球比赛高中女子组冠军的好成绩,五年里为省队输送优秀青少年球员9名。今后,我市将继续深化校园足球工作,优化训练和选拔机制,为有足球梦想的孩子提供更好平台,让这座“梦工厂”持续运转,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