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徐志华:为困境姐妹点亮求学路

核心提示: 39岁的徐志华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家晚托机构的负责人。去年9月起,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爱心妈妈”。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

39岁的徐志华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家晚托机构的负责人。去年9月起,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爱心妈妈”。她和困境儿童小萱(化名)、小堇(化名)姐妹俩结成了帮扶对子,无偿为姐妹俩提供作业辅导、知识点讲解、薄弱环节补差等课后服务。在她的帮助下,姐妹俩不仅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人也更加自信开朗了。

下午4点40分,随着附近的小学陆续放学,位于伊甸园路的一家晚托班也热闹起来。参加晚托服务的小学生们有序走进各自教室,放下书包,上个厕所,给水杯接水,然后走进教室拿出书本准备写作业。徐志华也开始忙碌起来。她走进二年级教室,一一登记学生们当天的作业。“学生们先写作业,写完了我给他们检查,再讲解错题难题,让他们彻底学透当天在学校学的知识点。”徐志华说。

5点半左右,小萱和小堇在爷爷眭佩金的陪伴下来到晚托班。“徐老师好!”姐妹俩礼貌地跟徐志华打招呼。“你们来啦!今天有哪些作业?”她一边招呼姐妹俩坐下,一边查看她们的作业,了解她们的学习状况。一旁的眭佩金告诉记者,姐妹俩在横塘中心小学就读,由于小萱先天听力残疾,安装人工耳蜗及康复训练花费巨大,家里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雪上加霜的是,姐妹俩的父亲在三年前因病去世,重担全都落到了母亲身上。“孩子妈妈平时忙于工作,我年纪大了,文化水平不高,眼睛也不好,实在不会辅导孩子的功课,看到孩子的成绩掉到中下游只能干着急。”眭佩金说。云阳街道汉皇村村委会得知姐妹俩的情况后,不仅上门走访慰问,还通过云阳街道妇联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

徐志华开办的晚托班正是云阳街道妇联链接的社会资源之一。“去年的一天,在微信群里了解到小萱、小堇的困境和需求后,我立刻就响应了。”辅导小学生的功课是徐志华擅长也是乐意做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成长得好,大人也能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就这样,徐志华成了小萱和小堇的“爱心妈妈”。

去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每周一到周五,小萱和小堇都会在放学后由爷爷送到晚托班学习。到晚上8点左右,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后,再由孩子的姑姑接送回家。“姐妹俩刚来的时候,还有些腼腆。我先把她俩放到对应的班级里跟班学习,后来我发现她俩的数学在几门功课里相对薄弱,就请代班老师单独给她们‘开小灶’。”徐志华说,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姐妹俩数学成绩提升明显,语文、英语也有了很大进步,上学期期末分别拿到了优秀生、进步生的奖状。

徐志华为姐妹俩感到高兴,小萱和小堇也同样高兴,学习劲头更足了。“我喜欢到晚托班学习,也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小堇说,“我和姐姐每天放学都到这里写作业,写完了就交给老师检查,有错误老师会指出来,让我们订正。”

孩子们的变化,眭佩金看在眼里颇感欣慰,也十分感激徐志华和晚托班的老师:“多亏了徐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两个孩子的成绩才能一点点追赶上来。更难得的是,她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更强了,早上自己扎辫子、晚上自己洗漱睡觉,不再要大人操心。”这份改变,让饱经风霜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成为“爱心妈妈”对徐志华来说并非偶然。早在2009年大学毕业那年,她就通过大学生西部计划的招募,成为一名志愿者前往陕西支教。后来,她考取了大学生村官岗位,还在当地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为更好地照顾父母,2014年,她带着爱人、孩子一起回到了家乡丹阳,创办了面向小学生的晚托班,继续自己的教育梦想。

创业路上,徐志华始终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公益心:为失去双亲关爱的学生免费辅导,为重病学生减免学费并组织捐款,带领学生参与敬老院志愿服务……“看到孩子因我的帮助而进步,或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我就很满足。这也是在给我的孩子做榜样。”徐志华说,公益的种子从上大学起萌芽,始终根植在她内心深处。未来,她仍会坚持走好公益之路,尽己所能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云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爱心妈妈”项目旨在通过志愿者特别是女性志愿者的力量,来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爱心妈妈们”与孩子们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关系,提供情感支持、生活帮助和心理辅导,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快乐地成长。下一步,云阳街道妇联计划整合资源,组建由具备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法律资质等专业人士构成的“爱心妈妈成长队伍”,通过“团队协作+一对一帮扶”模式,推动关爱工作更精细化、规范化、社会化,为更多困境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