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晨(右)与工作人员讨论图纸。记者 杨晨 摄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乔佳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能源利用正在向高效、清洁、低碳方向转变。我市老牌传统锅炉生产企业——江苏汇能重工有限公司也同样面临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挑战。
面对新要求新问题,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是路径。在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运营团队引导下,去年11月,江苏汇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顺利入驻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该公司依托高端海创人才支撑,聚焦先进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其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进行技术创新转型升级。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锅炉热效率,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还将为传统能源设备制造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近日,江苏汇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晨接待了记者一行。“别看我们公司刚起步,只有十几个人,但研发人员占了70%以上。公司创始人、技术负责人周托是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能源的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技术、火电厂智能控制技术开发,并且曾在美国作访问学者。”该公司副总经理蒋晨介绍,“我们成立这个公司的目的就是用科技推动节能,用新技术、新方案解决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短板和客户痛点,推动客户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蒋晨告诉记者,我国热电行业广泛使用的清洁煤技术设备,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燃料适应性、运行效率、排放控制稳定性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市场上现有的循环流化床锅炉都没有安装智能控制系统,锅炉运行、检修等仍然依赖人工。”蒋晨说,汇能节能科技核心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很多锅炉已陆续进入升级改造周期,客户对更加先进、更加智能的锅炉有着较高的期待与需求,“我们便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锅炉新技术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
目前,由周托博士领衔的汇能科技研发团队,依托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技术积累,研发的先进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统,即将投入市场。“锅炉新技术及智能系统的运用,仿佛给锅炉装上了‘智慧大脑’,可实现锅炉运行参数的实时优化、故障预警与自适应调节,大大提升了锅炉运行的可靠性。”蒋晨说。实测数据显示,智能化升级后的锅炉不仅自动化率超过90%、热效率在原有93%的基础上再提升了1%~2%,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还进一步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单台480吨/小时锅炉年减碳量超5万吨,实现炉内脱硫效率超95%。蒋晨以一家中等规模的热电企业举例:“假设这家企业一年的煤炭采购投入2亿元,锅炉热效再提升1%~2%,节约的能耗是很可观的。对企业来说,我们提供的是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节能产品。眼下已经有3家客户单位与我们达成了合作意向,将于11月锅炉升级改造时同步进行智能化施工。”
当前企业良好的发展态势,既得益于研发团队的深厚积淀和创新钻研,也离不开园区的呵护与支持。蒋晨说:“我们比锅炉企业更懂锅炉。而园区比我们创业者更懂创业。从硬件条件上来说,园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对创业者很友好;从服务保障上说,园区团队更是给予了我们充分的项目指导、政策支持,让我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研发,加速产品推向市场的进程。”
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汇能科技是一家初创企业,关键技术符合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的战略方向,与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目标高度契合。项目依托高端海创人才高效推进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园区“热带雨林式创新孵化生态”体系加持下,公司在“从0到1”的关键阶段,顺利解决了从技术到产品的关键落地问题;同时核心团队具有锅炉行业深厚的市场资源,为汇能科技未来跨越“从1到10”的成长阶段储备了足够能量。“锅炉行业本身是高能耗的重工业,但汇能科技的核心技术能够帮助传统锅炉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这种‘变绿’的技术方向,正是园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投运各种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超过4000台,广泛应用于中小型热电联产、工业园区供汽等领域,每年电力、热力销售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这也为汇能科技的发展带来利好。“我们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专业的技术服务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为客户提供涵盖设计、制造、安装、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行业技术革新。”蒋晨表示,公司计划推出“锅炉+智控系统+碳资产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并结合“锅炉本体+三年运维服务”的套餐模式,帮助客户降低长期使用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公司将积极探索与碳捕集、生物质能耦合、氢能利用等新兴技术的融合路径,为客户提供更绿色、更灵活的能源选择。“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能源设备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让传统锅炉焕发新生,不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也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