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在工作中。通讯员 云宣 摄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
去年7月,大学毕业的李昊,怀揣炽热理想,毅然加入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队伍。他将青春抱负融入广袤乡土,来到云阳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的基层岗位上扎根实践,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间奋力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深调研明实情,绘就振兴认知地图
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之理,正式上岗前,李昊主动沉下心、俯下身,通过虚心求教资深同事、广泛搜集网络及地方报道、系统梳理既有档案数据,全方位构建对辖区农业农村现状的认知图谱。
“云阳街道既是丹阳主城区所在地,同时也肩负着16个行政村农业农村发展的重任。”李昊说。随着了解的深入,这片土地独特的“城市内核”与“乡村肌理”交融共生的特质清晰呈现:这里水丰土沃、农户勤劳耕耘,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与粮食持续丰产增收;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农田广袤整齐,村民乐享诗意田园……扎实的前期功课,为他做好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他确信这是一片能将理论所学转化为实践价值的广阔天地。
守底线严检测,筑牢舌尖安全防线
在农业农村办公室,李昊迅速找准定位,将专业所学倾注于工作之中,协助同事们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秋收作物亩产精准估测及数据上图入库等工作,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为乡村发展注入志愿力量。
他深知每一份合格农产品都关乎万家安康,关乎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上市销售的农产品、水产品都要送样检测,只有检测合格,才能流向百姓的餐桌。”李昊说。他积极参与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规范培训,全神贯注于技术专家对仪器操作要点的拆解剖析、易错环节的重点提示以及慢速实操演示。在随后的模拟练习中,他反复练习关键动作,确保将任何潜在失误消除在正式检测之前。
日常监测工作中,他恪守铁律:操作前必详研产品说明与规范要求,操作中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一丝不苟;每项检测完成后,立即清晰记录并拍照上传系统,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可追溯性与权威性,为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屏障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躬身行精测算,数据赋能丰产增收
去年秋收时节,为获取与最终测定高度匹配的参考数据,李昊与同事们的身影频繁穿梭于辖区各村的田间地头。他深入稻田进行科学抽样,亲身体验农户“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更深刻理解了丰产增收背后的巨大付出。结束田间奔波,工作并未停止。“采样结束后,还得返回办公室进行统计。”李昊说,数目繁多的稻谷需要一个个捏过计数,并判断是不是空壳稻谷,再进行计算得出空壳稻谷率。
与此同时,李昊还兼顾着“上图入库”工作,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垒。他及时汇总整理涉农资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录入与上传。这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与标准化管理,更构建起一个便捷高效的农业信息查询平台,为未来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灾害预警提供了宝贵的底层数据支持。
以青春践誓言,沃野田畴写就担当
今年7月,李昊将完成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的使命。回想从象牙塔走向广阔乡野的这一年,李昊感慨最大的收获是脚上沾了泥、心里有了光,对基层工作更熟悉了,与群众更亲近了。
一年来,李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他说:“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摹绘的新时代美丽乡村,需要千千万万人俯下身来,贴近土地,将辛勤汗水注入脚下的黄土地,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因为无数像李昊这样甘于奉献的志愿者身影而生机盎然。他们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在广袤乡村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动人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