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霞云
“走方郎中”又称“草泽医”“虎撑医”,指旧时游走民间卖药治病的中医,因“走游四方”得名。他们注重仪表,常着淡蓝或浅灰长衫、礼帽,肩挎药袋,手持“虎撑”,以文雅形象赢得患者信赖。
“虎撑”(别称虎刺、串铃、药铃),由“响铜”浇铸而成,圆环形,中空,外缘剖开,内置二、三粒钢珠,是具有共鸣效果的手摇铃铛,摇动时发出清脆声响,既是行医信号,亦为走方郎中的标志。
关于虎撑的来历,民间传说唐代孙思邈曾用铜环为虎拔刺,后江湖郎中效仿,将铜环演变为手摇响器“虎撑”。清代《串雅》记载,走医李次口曾以铁环为虎拔刺,后以此环为行医标志,称 “虎刺”。此器沿袭至上世纪中期,成为走方郎中的行业象征。
走方郎中在乡村行医历史悠久,但具体何时出现史料短缺,更多的是传说和推测。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一幅情境画就真实生动地描绘了走方郎中为百姓治病的场景:一走方郎中弓着腰手持艾棒为患者艾灸。患者席地而坐,赤裸着上半身,双手被人束缚,旁边地上放着一只圆形铜环……
据传,扁鹊、华佗就是走方郎中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少时学医于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游历四方,走方郎中因此认其为鼻祖;东汉时期的华佗乃“建安三神医”之一,少时也曾游学,采药为人治病,足迹遍布天下,也称为走方郎中的代表。
走方郎中不仅精于医术,更注重医德。他们恪守 “行规”,若在同一地方相遇,必主动避让,绝不抢生意;遇他人诊过的患者,亦不轻易评价处方,只言 “药效未到”;诊断后常回访患者,细察病情变化;逢贫者无钱购药,则免费施医赠药。上世纪四十年代,村上一老妇患 “鼓胀病”多年,卧床不起,邻村王姓郎中闻知后,主动上门免费诊治,经针灸与草药调理月余,老妇竟康复。医患两家后来亲如邻里,此事在乡间传为佳话。
走方郎中,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德术双馨者,他们拜师学徒,家传师授,有较好的“望、闻、问、切”基本功,能准确把脉,对症下药。甚至有“病家无需开口,三指能断乾坤”“药到病除”的本领。他们治病与传统的医生大夫不一样,因为到处游走,必须具备立竿见影、当场见效或短时间内治愈的特点。处方用药常常少而精,一方对一症,针对性很强。这是民间医药得以传播和流传于世的主要原因。
据《丹阳古今》记载,清代、民国时期,丹阳有不少走方郎中,因医术精湛疗效确切而闻名乡里。他们再也不要串街走巷游走四方,而是在家自设诊室行医,是不挂牌的儒医郎中。他们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挑痧、拔火罐等民间医术及专治某种疾病的单方,都很有效验。如延陵镇的林锡之祖传“黄病丸”,专治黄病鼓胀;扬士岸村的潘佩才用家传秘方治疗毒蛇咬伤……
当然,民间医生中也有庸医或“江湖骗子”,他们不学无术,或“说真话卖假药”,贻误病人,甚至危及生命,引起诉讼官司。
虽然“走方郎中”的医术参差不齐,行医方式和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流程,难以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但是,在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走方郎中不失为黎民百姓的一种重要的医疗补充。他们平时大都游走在乡间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因此,也可以说,走方郎中更是旧时贫苦农民防病治病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