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超 通讯员 黄兢
6月,正值水蜜桃上市的季节,司徒镇杏虎村的空气中都是香甜的味道。“第一茬‘小白凤’品种的水蜜桃已经进入采摘期,每天都有鲜桃源源不断地进入各大农贸市场。”看着一颗颗水蜜桃被装箱发车,桃农王美虎的眼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今年63岁的王美虎是一名退伍老兵,跟水蜜桃结缘已经24年,如今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桃“土专家”。他皮肤黝黑却显精神,个子不高但很干练,虽然不善言辞,但提及水蜜桃就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敢”试验,
率先尝试特色农业
王美虎1985年从部队退役后,回到了家乡杏虎村(原高甸村)自谋职业,一干就是15年。
2001年,时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的赵亚夫带队来到许杏虎烈士故乡指导发展特色农业。经过专家们考察研究,一致认为这片土地适合种植水蜜桃。然而,当时农村都是以水稻、小麦轮季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绝大多数农户都很犹豫,甚至还有少数人极力反对栽种桃树。
“我们杏虎村属于半丘陵地区,传统粮食作物经济效益较低,遇有不景气的年份收益还要大打折扣。”当时,王美虎作为村里的农民代表参与了调研,在听了专家们的分析论证后,他第一个带头报名试种水蜜桃。同时,针对村民们的疑虑,王美虎白天在自家干农活,晚上就到村里8户退伍老兵家串门,跟他们分析水蜜桃种植的前景,帮助他们增强信心。
在王美虎的带动下,村里有了首批水蜜桃种植户,也开启了杏虎村特色农业新模式。
“苦”钻研,
确保果品安全放心
好山好水的杏虎村,是王美虎梦开始的地方。
起初,镇江市扶贫办免费赠送了6600棵桃树苗给村民们种。王美虎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桃的果农,也是村里的大户。然而,由于舍不得疏果,刚开始种出来的桃果型偏小,销量不好。“那时候都睡不着觉,却怎么也找不出问题的根结,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头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王美虎回忆道。
越是这样,越是把王美虎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给激了起来。“我曾经是军人,军人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要打赢这一仗。”他索性天天耗在桃园内,从书本上学、向有经验的老桃农求教,并请来农技专家一起查找原因。
“他比伺候自己家孩子还上心,每天钻在桃园里,从早到晚都不得闲。”在周边村民眼中,王美虎肯干、能吃苦,但也傻得有点可爱。如今,他的桃园面积已由最初的3亩扩大到了近百亩。“无论是白桃、油桃还是蟠桃、黄桃,个头匀称适中、果肉细腻多汁、口感香甜浓郁,每个品种的口味还不一样。”谈及王美虎种的桃,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安全和口感一样重要!”王美虎管自己种的桃叫“放心桃”。无论是从桃苗栽培、修剪整形,还是到田间管理、果实套袋、病虫害防治,他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管控、亲力亲为。在此基础上,王美虎将水蜜桃好吃的原因归结于“养”。“首先是养地,我每年都会购买鸡粪和黄豆发酵,腐熟后加工成有机肥,提高桃子的糖分和口感;其次就是不用除草剂和农药,使用人工机械除草,除碎的草铺在地里腐熟后继续当肥料。”王美虎说,日积月累下来,土壤肥力极大增强,可以为水蜜桃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养分。
“勤”指导,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些年,王美虎种的桃远近闻名,桃农们纷纷前来求教,他也愿意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分享出去。
每到开花、挂果、疏果和套袋等种植关键时期,王美虎都会挨家挨户奔走,为周边桃农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24年来,我市的埤城、访仙、界牌、横塘、行宫,丹徒的黄墟、三山、上党、高陵,常州的孟河、金坛……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周边的桃园。
桃农胡良喜的桃树,开春时遇上低温和连续雨季,发生了细菌性穿孔病,等到结果时,桃子只有鸡蛋那么大。胡良喜急得不行,连夜找到王美虎求助:“王师傅,这桃怎么才长这点大,你可得帮帮我,不然这十几亩全得赔了!”在王美虎的指导下,胡良喜施了药,强化了田间管理,直到桃树逐渐向好,他才渐渐放了心。这段时间,看着一箱箱的桃子卖出去,胡良喜乐得合不拢嘴。
凭着超前的市场分析意识和过硬的专业管理技术,王美虎带着桃农们一起致富。在他建议下,2006年村里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更好组织指导果农有序发展有机水蜜桃种植和品牌销售。王美虎任果品专业合作社组长兼技术总指导、绿色食品内检员,帮助合作社实现了统一果品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药供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近几年,消费者的口味提高了,老旧的果树品种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两年,王美虎时常到上海浦东、浙江凤桥、山东沂蒙、江苏无锡等地的桃园参观考察,寻找优质品种引进家乡,填补市场空白。“只要有好的品种,我都会自己先试种,成功之后再分享给大家。”王美虎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村民在种植过程中少走弯路,帮助村里扩大产量、赢得口碑。
20多年过去,王美虎从当初水蜜桃种植的“门外汉”转变成现在的“土专家”,杏虎村的水蜜桃产业也从最早的几户十几亩“试验田”发展成现在的500多户桃农、3000多亩的“特色区”。按现行每亩净收入1万余元来计算,每年杏虎村的果农们有近半个亿的收入进口袋,大幅增加了家庭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成就了许杏虎烈士故乡的“甜蜜事业”。
记者手记:
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乡村振兴的“桃司令”,王美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的责任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永葆军人本色,脚踏实地奋斗,广阔农村同样大有可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桃园里,王美虎和乡亲们的日子,正像成熟的桃子一样,越来越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