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穿着皮鞋也能育秧了!”

核心提示: 近日,我市举办了小麦成熟期暨育秧现场观摩会,让与会种植大户、各镇(区)栽培员感受到的是五月人倍忙的场景:水稻育秧正分批分期高标准进行,新型肥料试验方的小麦展示出抗逆促壮显著优势,而适期内播种的小麦田块,通过科学有效田管,在今年长期干旱少雨的特殊年份仍长势喜人。

“农民穿着皮鞋也能育秧了!”

——我市小麦成熟期暨育秧现场观摩会见闻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赵玉兰

风吹麦浪绿渐黄,水稻育秧正当时。近日,我市举办了小麦成熟期暨育秧现场观摩会,让与会种植大户、各镇(区)栽培员感受到的是五月人倍忙的场景:水稻育秧正分批分期高标准进行,新型肥料试验方的小麦展示出抗逆促壮显著优势,而适期内播种的小麦田块,通过科学有效田管,在今年长期干旱少雨的特殊年份仍长势喜人。

流水线播种+微喷管,育秧省工又省力

走进访仙镇草塘村袁玉兴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在门口的两个大水桶,里面浸泡着几大包水稻种子。“这是药剂浸种,待浸种3天左右就可室内常温催芽,进行机械流水线播种。”农场主袁玉兴说,他的农场今年分批育秧机插的大田面积共有2800亩,其中除了供应自家1000多亩大田所需的秧苗外,其余是为周边其他种粮大户代育代插开展机插一条龙社会化服务的。

此时正是农场大型库房内进行育秧的忙季。在提前筛制后堆得像小山似的营养土旁,一台长长的育秧流水线播种机正在作业,摆盘、铺土、撒种、上水、覆土、出盘……五六个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整套工序一气呵成。

“围绕省工节本增效,袁玉兴家庭农场今年对育秧流水线播种机进行了小改小革,这也是顺应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市粮作站负责人介绍,这台育秧流水线播种机在前端上土环节采用输送带装置添置底土,省工又省力;末端的叠盘装置,能一次性叠放3~5盘已播种的秧盘,平均每8小时能出1000余个秧盘苗。“从流水线上下来的育秧盘,经室内暗化催芽处理后,即可通过铲车运送至秧池进行铺盘。”该负责人说。

育秧流水线省工省力,秧田管理也是轻松自如。在袁玉兴家庭农场一方平整的秧池内,第一批已铺盘的秧苗生机勃发,绿意盎然。随着秧池四周的微喷灌启动,如细雾般的流水瞬间弥漫开来,在持续干旱少雨的天气下,保证秧苗适时精准灌溉。

“这种机械流水线播种+微喷灌控水,让传统育秧不再是苦力活,农户穿着皮鞋也能育秧了。”参与观摩会的延陵镇大吕村种粮大户、村民小组长张国夫告诉记者,随着新装备、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一批水稻轻简化、智慧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已成为展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窗口。

应对农田旱象,水溶肥“一喷多防”优势突出

此次观摩会的第二站,是吕城镇曾伟林家庭农场的一方小麦基地。只见连片的示范方内,已进入灌浆后期的小麦长势不错,散发出淡淡的麦香味。三块麦田中间分别插着3块银白色牌子,上面标注着3种含腐植酸水溶肥的名称、使用时间和亩用数量。

“为打好抗旱主动仗,省农技推广站引导农民在小麦田管中运用新型优质叶面肥实施‘一喷多防’,做到防早衰、防干热风和防高温逼熟,尽量减轻逆境影响。”我市农技人员介绍,他们专门选择曾伟林家庭农场的小麦基地开展不同水溶肥的应用对比试验,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分别兑水进行喷施。其中,“穗伴侣”含腐植酸水溶肥除具有常规叶面肥的植物生长调节功效外,对农作物还有控高、促壮、抗倒的作用。根据田间试验示范的数据分析,我市将在今后的小麦田管中积极推广“穗伴侣”水溶肥,多措并举强化科技田管,保障小麦丰产和质量安全。

田头对比找“差距”,为粮食单产提升夯实基础

在陵口镇一方早播和晚播的小麦田头,两块麦田截然不同的长势长相,引起了观摩人员的注意。

“这边泛黄的小麦,是早播田块,播期是去年11月20日,品种为镇麦12,亩用种量25斤;另一边尚青的小麦属晚播田块,是去年12月20日播种的,整整晚了一个月,亩用种量增加到50斤。”市粮作站农技人员连根拔起两边的小麦植株对比,左边播种较早的小麦,茎秆粗壮、穗形齐整,分蘖性强,右边播种迟的小麦株高偏矮、穗型偏小,抗病抗倒能力不强,产量也较低。

七分种、三分管。同是一样的田块,管理方式也相同,为何两者差距如此之大,此次现场观摩可以说给与会的种粮大户上了一课。

当前小麦已进入成熟期,水稻育秧工作也陆续展开。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考察小麦成熟期的表现,可以让大家很好地了解生产过程中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从而为下年小麦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从今年来看,虽然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影响了小麦生长,但长势越好的田块麦子越好,长势越差的麦子则表现越差。秧好半熟稻,水稻集中育秧关键技术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关系到育秧成败。今夏特别要注意选用清洁水源育秧,防止使用被污染水源导致育秧失败;要推进育秧各个环节技术措施的落实,全面提升秧苗素质,为全市45.5万亩水稻单产提升夯实基础。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