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在采摘芦苇叶。 记者 王晶 摄
本报讯 (记者 王晶)端午节包粽子少不了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粽叶。在丹阳,不少地方都还保留着采粽叶的习俗,行走在芦苇荡里,亲手摘下飘着清香气息的粽叶,别有一番端午的仪式感。
临近端午,家住河阳新城的不少居民纷纷来到附近的河边,采摘最新鲜的芦苇叶。芦苇叶是包裹粽子的重要材料,52岁的许女士自幼生长在练湖,小时候经常跟着老人“掰粽叶”,她说:“先挑大的芦苇,再检查上面的叶子好不好、清不清爽,像这几片叶子挺不错,我就要了,叶子得是绿绿的,不要黄黄的,用力一点往下掰,注意不要连带根部。”
珥陵积庆村村民陈女士也和妹妹相约一起采粽叶包粽子。她们穿梭于芦苇丛中,寻找着叶大、形好、颜色嫩绿的芦苇,然后掰下选中的芦苇叶。陈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市面上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但家里人还是更喜欢吃我包的粽子,我每年都会掰点粽叶包点粽子分给家里的兄弟姊妹。”
说起端午节,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不由地回忆起儿时的场景。“端午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用芦柴叶子作为粽叶。”韩梦庆老先生说,“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会在端午节前相约去练湖闸玩,那边有处地方叫‘芦柴滩’,有一眼望不尽的芦柴。临走时,每个人的怀里都是满满当当的芦柴叶子。”
对不少市民来说,即使岁月流转,但每当想起童年里摘粽叶的时光,心中依然会涌起无尽的温暖与欢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