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在网购订购的鲜花及网图。 记者 王丹 陈晓玲 摄
本报讯 (记者 王丹 陈晓玲)“这个花束上的花的数量与品种和介绍图中的看起来一样,但仔细看又长得有点不一样!”近日,市民朱女士通过外卖平台购买鲜花时遭遇“货不对板”,当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此事后引发市民对线上购花消费体验的关注。
上周母亲节,身处异地的朱女士通过外卖平台为母亲订购鲜花。然而母亲收到的花束与销售页面呈现不小反差。“原图花束饱满、花朵绽放,实际收到的却是稀稀拉拉的花苞。”朱女士表示,本想借鲜花传递爱意,却因“买家秀与卖家秀”的落差陷入尴尬。当她向店铺客服反馈时,对方以“花苞保鲜期更长”为由解释,并发送“图片仅作参考,鲜花非标品存在80%~90%相似度差异”的说明图后不再回应,这一态度让朱女士难以接受。
市民苏女士也分享了类似经历。“收到的花束虽然也挺好看,但就是颜色偏绿,除了几个塑料装饰是紫色的,其他花的颜色都不是图片中的紫色。”苏女士称自那以后她就不在外卖平台购买鲜花了。
随后,记者走访了几家花店,部分花店称为了保证花束的品种,店铺没有开通外卖服务。而部分花店称,实体花店因需承担门店租金、花材损耗、人力成本等运营费用,价格上往往处于劣势。以33朵红玫瑰花束为例,实体花店该花束的价格区间一般为100元至300元。而外卖平台上该花束的价格区间明显较低,常规价格在百元左右,部分商家为吸引流量,还会推出低价促销,如58元的33朵红玫瑰花束。
“线下客户可现场挑选优质花材,线上订单因低价导向,多用品相稍差的‘走量花’。”某花店店主透露,一扎鲜花中品质最优部分通常优先供应线下,线上消费者往往需接受“性价比与颜值的妥协”,“我们店铺陈设的鲜花都是经过精心处理的,我们需要提前养花,客户现场挑选的每一枝花、每一片花瓣都是优质的。”并且,线下购买的花束是花艺师人工“手打”包扎而成,而外卖平台的花束则是直接在花托中放入花泥,鲜花直接插在花泥上,这些鲜花通常没有经过提前养花,因此看起来就是不够饱满。
对此,江苏泛华律师事务所孔航律师提醒,消费者通过网购鲜花收到的实物颜色与描述不符,达到普通人能够明显感知存在显著区别的情形时,商家可能涉及“误导宣传”;若商品图片显示为盛开花朵,而消费者收到的商品未开放的花苞较多,商家可能涉及“质量瑕疵”的违约行为。但均需要消费者在收到鲜花时及时保留商品详情页截图、实物对比照片(含自然光与灯光下多角度拍摄)作为证据。
因为鲜花属于鲜活易腐类商品,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的商品范围。所以,孔律师建议消费者在收到鲜花时及时保留以上证据与商家协商沟通解决,在遇到商家拒不解决时可以通过向网购平台投诉的方式请平台介入处理,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举报投诉。如果损失较大,也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