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袁丹在巡视社区后记录问题。记者 贺丽华 摄
本报记者 贺丽华 通讯员 丁玲
在社区,志愿者的身影遍布各个角落,他们默默奉献,助力小区建设、邻里和谐,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基层力量。今年67岁的袁丹便是其中之一,十余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公园新村社区工作中,默默扮演着政策方针“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排忧解难“服务员”等多个角色,用热情、尽职收获了群众满满的认同感。
近日,记者来到公园新村社区见到袁丹时,他正身穿蓝色志愿服务马甲在社区里巡视。当看到一幢楼外墙上挂着的空调外机支架已锈迹斑斑,有断裂隐患时,他立即拿起笔将其记录在了本子上,并且拍下照片,“这些事必须及时上报及时解决,等事情解决后,我还会再次拍照留档,在我这里,每件事都得有始有终,这样才能对居民有交代,他们也能在这里生活得更安心。”
在日复一日的巡视中,袁丹也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过去我作为社区里的一名普通居民,出门转悠的目的很纯粹,只是为了休闲放松,如今不一样了,出门后眼睛总会不自觉地观察四周,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比如墙角的陶瓷毒鼠站是否完好,绿化是否挡住阳光等。”袁丹笑着说,不知不觉,社区工作已融入了他的生活,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袁丹还担任着公园新村社区丁波门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收党费、讲政策等均是他的职责。这些工作并不复杂,但颇耗时间和精力,因为社区里的不少老党员已搬去别处居住,分散在华都锦城、练湖新城等各个小区,为此袁丹每次都是挨家挨户地上门拜访。“退休后,我的空余时间多了,骑着电动车,花上几天时间,多跑跑,串串门,对我来说不费什么事,我也乐在其中。”袁丹说,“其实有事也可以直接通知他们来社区,但我觉得上门拜访是不可多得的增进彼此交流的机会,可以了解他们的真正所需,而且他们也很热心,能给社区工作提出许多有效的建议,这才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所在。”
工作时,袁丹时刻不忘将党徽佩戴在胸前,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提醒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急群众所急,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让群众对自己多一份信任。“刚参与社区工作时,我总在想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快速得到群众的认可呢?我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优势便是这老党员的身份,所以我就一直佩戴着党徽。”而这枚党徽也确确实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袁丹说,特别是疫情期间需要上门采集人员信息时,许多原本闭门不见陌生人的居民在透过防盗门看到他胸前的党徽时,都为他打开了方便之门,这让他尤为感动,“另外,在平时入户走访,与老人子女沟通,温馨提醒他们要加强对老人的情感关爱和精神抚慰时,党员的身份也让他们对我多了一份信服和承诺,在宣传政策方针、调解矛盾纠纷时亦是如此。”
袁丹表示,公园新村是老小区,房屋老旧问题多,邻里之间常因此发生纠纷,“前段时间就发生了一起楼上漏水楼下遭殃事件,两户居民因此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报了警,我们在知晓后立即上门,一次劝说不成,我便两次、三次、四次……直至双方各退一步。如今他们之间虽然仍存在嫌隙,但遇到问题时,不会再发生正面冲突,而是私下找到我,由我做中间人,去找对方协商解决问题。”
十余年来,袁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获得了群众的认同感。如今,居民有难事,找他;发生矛盾,也找他;反映问题,还找他。他早已成为群众的知心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