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超市内儿童营养肉酥的价格比普通肉酥高出近一倍。记者 帅莹 王丹 摄
本报记者 帅莹 王丹
如今,无论是线上购物平台,还是线下商超门店,都有各式各样的婴幼儿商品售卖,宝宝挂面、奶瓶清洁机、婴幼儿指甲剪等,琳琅满目的商品充分满足了家长们多样化的需求。然而,也有一些消费者对这些商品产生了质疑,认为只要商品贴上“婴儿用”“儿童用”的标签,价格就会成倍增长,究竟是否物有所值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零食、主食、调味料……在线下超市以及母婴用品专卖店里,打上“婴幼儿专用”标签的商品,几乎涉及了大部分食品类范畴。而有了这一张分类标签,让常见的商品价格上升了两三倍不止。例如,普通挂面800g售价6元,宝宝挂面280g卖16.8元;同等重量的肉松,加上“儿童”两个字,售价直接翻了一倍;宝宝食用的胚芽米,折算下来每斤可以卖到60元。
婴幼儿食品卖得贵,那么它与普通食品究竟有何区别呢?记者发现,在这类商品的外包装上大多印有“高营养”“不添加色素、香精、防腐剂”“有机原料”等宣传语,同时配料表中的钠含量也较低。以某品牌的一款宝宝挂面为例,每100g中钠含量仅为1%,而该品牌的另一款普通挂面,钠含量为40%。
“年龄较小的孩子要是食用‘重口味’的食物,会对肠胃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购买特制的低钠婴幼儿食品很有必要。”采访中,市民曹女士表示,虽然宝宝挂面在外观上与普通面条差别不大,但配方上更为讲究。除了钠含量低以外,大多还加入可以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婴幼儿食品贵是贵一点,但孩子吃着健康。”
除了食品,带有婴幼儿标签的商品也在不断“进军”日用品赛道。市民顾女士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在网购平台给自己的孩子下单了一款电动磨甲器,说是可以磨圆指甲,避免宝宝抓伤脸。“商家宣称产品可以在低频静音的状态下,把孩子的指甲打磨圆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却没有成功给孩子磨完过一个指甲。”顾女士说,电动磨甲器的打磨效果很一般,并且操作时的声音比较大,修出来的指甲也是坑坑洼洼,“普通的磨甲器也就四五元,‘变身’婴幼儿商品后,‘身价’翻了5倍多,而且用一次就闲置了,真是有点‘坑’。”
走访中,记者发现,家长们对于市面上的高价婴幼儿商品看法不一。有的觉得“贵有贵的道理”,有的则认为是在收割“智商税”。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符合相关标准的婴幼儿商品确实有存在的必要,但消费者要学会看材质、查国标、了解品牌口碑。专业人士表示,眼下一些商家瞅准家长希望给孩子购买质量更优、功能更多元的商品的想法,从中营销出不少“伪需求”,并制造出许多价格不菲的“鸡肋”商品,如过度包装的婴幼儿专用洗衣液、餐具消毒柜等。专业人士提醒,家长在选购相关商品时,要提前做好预算和规划,对比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量力而行、无需攀比。同时,不要轻信商品的广告宣传,要仔细查看商品包装上是否有规范的标识、标志和相应的产品标准等信息。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攀比,以防掉入育儿消费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