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舞动“太平龙”,迎接幸福安乐年

核心提示: 金色龙须、龙角,白色龙牙、龙鳞,额前佩戴红花,这就是吕城镇的“吕城太平龙灯”。

e0612e63daee3e71f30232768b6dd35c

图为“吕城舞龙队”在为春节期间的舞龙灯做准备。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金色龙须、龙角,白色龙牙、龙鳞,额前佩戴红花,这就是吕城镇的“吕城太平龙灯”。舞龙灯,闹新春。舞龙贺龙年,对于“太平龙灯”来说,这在生肖轮回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太平龙灯”共九节,九人共舞,龙身设灯光,龙头可“喷火”。鼓声点点,锣声阵阵,众人按照既定步伐快速走位,只见龙灯那绚丽身姿在夜色中腾挪变幻,气势不凡。

“每年,我们都会从除夕舞到正月十五,有时候会舞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张鹤松是“吕城太平龙灯”第十四代传人之一。临近春节,张鹤松和舞龙队的成员们对龙灯展开了细致的检查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除了检查龙灯内部线路和装饰,旗、鼓、锣都得小心维护,大意不得。”

舞龙灯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俗活动。古人以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地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龙的种类也有近百种之多。在吕城镇虎墅村(原吕城村),当地人将舞龙与中国古代阵法相结合,舞出了别具一格的“太平龙灯”,而这样的舞龙灯活动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23年7月,“吕城太平龙灯”入选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直以来,春节期间都是吕城镇“太平龙灯”最为活跃的时候,演出时需六七十人参加。其阵型有八卦阵、梅花阵、十字梅花阵、一字长蛇阵以及龙门阵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竖有四面门旗,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则分别竖有四面彩旗。随着阵式的不断切换,舞龙者踏着锣鼓的节奏变换走位,时快时慢,长龙时而翻转,时而盘旋。

姜洪虎是另一位吕城太平龙灯第十四代传人,在“舞龙队”中担当着舞龙头的重要角色。“我们吕城镇的‘太平龙灯’和周边城市的龙灯有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区别在于,外地大多舞双龙,我们都是舞单龙,而且是按照古代阵法来舞的。”姜洪虎对于舞龙队的龙灯喜爱有加,“我们这条龙,龙脊上有一层龙帘,不舞的时候,龙帘是看不到的,当我们用力舞的时候,龙脊上的龙帘就会竖起来,逼真又漂亮。”

在姜洪虎的记忆里,每年春节最热闹的莫过于舞龙灯这一习俗。“那时候我大概只有六岁,看到祖辈在春节期间舞龙,舞一场要一个小时,相当出色。”姜洪虎说,每年到了腊月十五前后,村里就会召集人员报名,“龙灯不是谁都能舞的,得有真本事,至于舞龙头、舞龙尾,更得有出色的本领才行。能入选舞龙队,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人员选定后,舞龙队每天都要训练,必须坚持训练半个月以上,由此不难看出春节舞龙在村子里的重要性。

“正月里都是好日子,我们经常舞龙舞上一整天。舞到哪里,哪里都是热火朝天,因为大家都认为舞龙能带来吉祥好运。”姜洪虎说,“舞龙消耗体力大,过去舞龙,村上人家会供应饭食,有馒头,有糕点,那是在生活较为艰难的年代。后来不同了,舞龙可以拿红包,但红包可不能都装进自个儿腰包,得拿出一部分来做善事,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龙年将至,在保留着传统舞龙灯活动的吕城大地上,人们期盼着新年新龙灯,期盼着响起热闹的锣鼓声和喝彩声。伴随着长龙盘旋而上,吕城的民间艺术也在不断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那把撑杆,舞出传统技艺新的明天。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