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塑”造“小萌龙”,欢天喜地迎新春

核心提示: 樱桃小嘴、洁白胡须、圆胖身躯,有的怀抱元宝,有的献上寿桃,有的高举灯笼……一个个彩色的面团,在十指之中几经揉、搓、挤、掀,用小刀灵巧地点、刻、划、塑,片刻之间,一只惟妙惟肖的“小萌龙”便诞生了。

41a179533805ef36a5d550ea7eb5fc39

71b76fb74636e26c1388e5b551f02e5b

图为符国俊创作的“小萌龙”系列面塑作品。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樱桃小嘴、洁白胡须、圆胖身躯,有的怀抱元宝,有的献上寿桃,有的高举灯笼……一个个彩色的面团,在十指之中几经揉、搓、挤、掀,用小刀灵巧地点、刻、划、塑,片刻之间,一只惟妙惟肖的“小萌龙”便诞生了。

为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我市“面塑老人”符国俊创作了5只“小萌龙”面塑,以非遗作品迎接即将到来的龙年。“在面塑作品中,龙的形象寓意吉祥喜庆,其创作难度高于其他生肖。”龙年将至,符国俊觉得,以喜庆趣味的基调塑造作品更符合新年的祥和。于是,老人分别以“龙年大吉”“事事如意”“年年有余”“恭喜发财”以及“健康长寿”为主题创作了“小萌龙”系列面塑作品。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历史悠久,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作为江苏省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符国俊老人照例在今年春节前创作了以“生肖迎春”为主题的面塑作品。“近些年,每年春节前我都会围绕生肖创作面塑作品,去年捏了‘福兔报春’系列,今年捏了这些‘龙宝宝’。”符国俊说,在创作过程中,他对这些龙进行拟人化设计创作,将潮流趣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你看,这些‘龙宝宝’颜色各异,抱着各种各样有吉祥寓意的物件,很像是一群福娃。”因为这些萌趣面塑作品,每年春节期间,符国俊家中都格外热闹,“亲友和邻居家的孩子们来家中拜年,看到这些生肖面塑,一个个都想要。一个春节,我得捏几十个生肖面塑送给孩子们。”符国俊笑道。

符国俊今年79岁,捏面人已有50多年了。让面塑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赋予其时代特色,并在面塑的过程中获得生活乐趣,这就是符国俊这些年一直秉持的“初心”。1994年,符国俊的面塑作品入选中国民间一绝大展,符国俊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工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名字载入中国百业艺术家《中国民间名人录》。他还被认定为第四批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于2018年入选镇江市优秀乡土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