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专注指尖“神技”的“守”艺人

核心提示: 可如今,在各种塑料、金属制品的替代之下,竹制用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篾匠也越来越少。不过,在街头,偶尔也能看到老篾匠依旧传承着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的指尖“神技”。

b65eb7d7c4c5cfa048bd412af6408add

图为王鼎文在编织竹筛。记者 吴阳芳 宦珅婕 摄

本报记者 吴阳芳 宦珅婕

竹筛、篾席、竹篮子等常见竹篾制品,在较长时期里,因为实用、精致、环保而占据着市场一席之地。可如今,在各种塑料、金属制品的替代之下,竹制用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篾匠也越来越少。不过,在街头,偶尔也能看到老篾匠依旧传承着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的指尖“神技”。

在人民大桥下,只要天气晴朗,总能看到一位老人席地而坐,一边编织竹筛,一边与人闲聊。老人名叫王鼎文,今年已是82岁高龄,但看上去依旧精神矍铄。老人告诉记者:“我住在四牌楼,上午在四牌楼做生意,下午就来这里编筛子。”话语间,只见一根根竹篾在他手中上下翻飞、来回穿梭。

老人说,他编制最多的竹制品是竹筛。根据编制时间长短,竹筛的售价不同,小竹筛和大竹筛的售价分别是50元和150元左右。“我编一个小竹筛要花上小半天时间,大的则要花上一整天时间。只要做出来,基本都能卖掉。”除了竹筛,老人也可定做六角竹帽、篾席等,“一般定制篾席是在冬季,因为那时的竹子好,不生虫,编制好的篾席在夏季用时凉而不冰,相当舒适,但由于篾席定制价格不便宜,加上仅靠自己一个人纯手工编制,所以订单并不多。”

俗话说:“千学万学,不学篾活;磨破衣服,割伤手脚。”虽说熟能生巧,但篾匠是一个苦行当。篾制品的每一个步骤都很讲究,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都得练扎实,整个流程都是纯手工制作,不掺杂任何机器运作。“这门手艺费时又费力,现在没人愿意学了,很多竹篾活儿现在都已经失传了。”王鼎文说,“原先我们这一辈做这一行的也大多转行了,现在坚持这门手艺的人没几个了。”

手艺在身,吃穿不愁。在曾经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人靠着这制篾手艺养家糊口、拉扯孩子长大,只是年纪大了,曾经养家的行当,如今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也是打发时光补贴家用最好的选择。时过境迁,竹制品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但手工的灵气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无论时光怎样流逝,传统的竹制品依然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