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陵”十余载,将英雄事迹传下去

核心提示: 9月18日,一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上午10点,全市鸣放防空警报。而同一时间,身在远离城镇的贺甲烈士陵园,72岁的“护陵人”贺东根走到了纪念碑前,默哀良久。

“勿忘九一八”

“护陵”十余载,将英雄事迹传下去

5f6cd533305d8bbe0e8be16b268f0421

图为贺东根擦拭烈士纪念碑。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9月18日,一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上午10点,全市鸣放防空警报。而同一时间,身在远离城镇的贺甲烈士陵园,72岁的“护陵人”贺东根走到了纪念碑前,默哀良久。

“这一天可不能忘,14年的侵华战争就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贺东根说,他从小就爱听家中长辈说英雄们和侵华日军战斗的故事,老人们诉说侵华日军的种种恶行,说英雄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贺东根每次听都会流泪,他知道,和那些子虚乌有的传说不同,这故事是那样真实,就发生在他的村里,也是村中老一辈人亲眼所见,村中祠堂的外墙上现在还留着当年战斗时留下的弹孔。

1939年11月,日军调动兵力1000余人,分四路合击扫荡丹阳延陵地区。其中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160余人,到延陵地区大肆烧杀扫荡。11月8日上午8时,该日军加强中队在返回宝堰途中经过九里村时,遇到丹阳独立支队的伏击,日军在死伤二三十人后向贺甲村溃逃,新四军老二团、新六团部分兵力以及丹阳独立支队将日军包围在贺甲村中。上午11时,围歼战打响,日军以贺甲祠堂为防御重点负隅顽抗,战斗极其惨烈,历时28个小时,至11月9日中午12时,我军将祠堂内抵抗的日军全歼,俘敌3人,毙敌160余人,包括大队长在内日军佐官4人,但我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战斗结束后,村民们冒着日寇前来报复的危险返回村子,拆下了自家的木门和床板,将烈士们的遗体运了出来。经清点,烈士遗体共有76具,村里老百姓把新四军当作自家人,特意在祖坟旁挖了三个大坑,将烈士们的遗体一一安葬。“从那时起,村民们就把安葬新四军的墓地称为‘新四军坟’,每年都会像祭拜亲人一样上坟祭扫。”贺东根说道。

1966年,丹阳县委、县政府为贺甲战斗烈士建烈士陵园。由于地势原因,“新四军坟”需要迁葬,当年只有15岁的贺东根参与了烈士遗体的迁葬。“打开墓地后,我看到了一具具完整的烈士遗骨,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害怕。相反,当时的我还为能参加迁移烈士遗骨而感到自豪。”贺东根清楚地记得,最初埋葬烈士遗骸的仅仅是三口大缸,埋下去后,外面简单筑个坟、竖个碑。而这段经历也让年轻的贺东根对这片墓地有了敬畏之心,总会时不时地来这里悼念。2013年,贺甲烈士陵园扩大修缮,共安葬烈士129位,墓前树立烈士纪念碑一座。而退休之后的贺东根也主动来到这里,当起了烈士陵园的管理员。

“如果不是当年那些英勇无畏的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呢?”贺东根说,“现在的孩子大多不知道这些烈士的事迹,他们来了我就讲给他们听。”十余年来,贺东根早已熟悉了这样的生活,“只要身体还好,我就会一直在这里。对我来说,守在这里,守护着先烈们,是作为贺甲村人对先烈们的一份感谢,也是一份怀念。”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