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灿琴: 一把锄头,刨出新时代少年“成长路”

核心提示: 一手抓着农作物,一手握着锄头,蹲在田埂边的周灿琴用手背扶了扶眼镜,认真地向学生讲解收割时的注意事项。

65833660d1d46ff0b6c8b2683b299d39

图为周灿琴在学校菜园里给学生上劳动课。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一手抓着农作物,一手握着锄头,蹲在田埂边的周灿琴用手背扶了扶眼镜,认真地向学生讲解收割时的注意事项。就在上一节课,她还一手拿着书,一手捏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篇课文的要点。学生们忍俊不禁,他们的语文老师此刻更像个农业专家。

“同学们,上次全年级种花生,就我们班的花生一直不结果,有同学说是种子的质量问题,也有同学说是种子埋地太浅了,我觉得说得都有道理……”周灿琴和班上的同学围坐一圈,开了一场分析会。周灿琴把“话筒”交给了学生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发言,一旁的周灿琴则认真地旁听。

现在的她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教育中。可三年前,她不这样。

2021年,窦庄中心小学全面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工作。教了20年语文课程的周灿琴被要求参与到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工作中。“起初,我并不理解劳动教育的理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总觉得孩子们到学校来就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对学生来说,所谓的‘劳动’不过就是加强些自理能力,帮助父母做些家务,这应该是在家做的,应该是父母教的,而不是在学校里该做的,不是老师该教的。”彼时的周灿琴没有想到,当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后,学校的一切都变了模样。

“学校为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了很多场景,比如让学生们种植蔬菜瓜果的‘百草园’,让学生们动手做饭的‘自厨房’,学校的多处空地也被利用起来,用于种植各类农作物。”对于学生们的兴奋,周灿琴并不惊讶,但当她看到一些学生出现明显变化后,周灿琴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机。

“当时,我的班上有一名女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也内向,坐在教室里总是低着头。”周灿琴说,“当学校的‘自厨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我有一回带着学生们去做面条和团子,很多孩子都不会做,但那名女学生却做得很好,我便当众表扬了她的动手能力,并私下鼓励她把这份动手能力上的自信带到学习中去。没想到,这名女学生一下子变了个人似的,头抬得高高的,脸上挂着笑,积极帮助那些不会的同学,并且在此后的课堂上经常举手发言,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中,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周灿琴的想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校园里,周灿琴成了那个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的“特殊老师”。当她走进孩子中,孩子们也将她环抱,“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生们越来越热爱校园生活,在学习时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不少孩子还因为亲手种植和收获,改掉了挑食的坏习惯。老师和学生们也在一起劳动的过程中走得更近了,眼中的彼此都不一样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好。毕竟,孩子通过参与劳动,明白了父母工作的不易,对父母多了几分理解。”

现在,周灿琴一门心思研究各种劳动课程和劳动活动的可能性,“不久前,我就是受到回收废旧物品的启发,便在教师节号召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合作设计创意手工作品。”

“现在,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几乎贯穿了学生们一天的在校生活。”周灿琴说,“通过劳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快乐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树德、明智、强体、育美。”既是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者,又是实践者,周灿琴的压力不小,熬夜加班成了常有的事。

“不过,看到学生们在劳动课程中开心快乐的样子,我就觉得值得,就觉得心满意足了。”周灿琴说道。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