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们

核心提示: 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完整的家庭,他们甚至因为患病而在很多方面不如正常的孩子,但他们同样渴望快乐,渴望关心,渴望爱。近日,访仙镇儿童“关爱之家”的志愿者走访该镇的困境儿童,为他们带去了关怀和陪伴。

7428fca1e45dceb0785a79dd1d1ebe8e

图为志愿者来到智力残疾儿童家中走访慰问。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完整的家庭,他们甚至因为患病而在很多方面不如正常的孩子,但他们同样渴望快乐,渴望关心,渴望爱。近日,访仙镇儿童“关爱之家”的志愿者走访该镇的困境儿童,为他们带去了关怀和陪伴。

今年20岁的小雨(化名)家住访仙镇萧山村,父亲在他4岁时因为车祸离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改嫁之后便没了联系,小雨从小由爷爷抚养长大。一老一小,爷孙俩生活虽简朴,家里却收拾得井井有条。爷爷高中毕业,在过去算得上知识分子,且为人正直,小雨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现在,爷爷因为生病,半边身子发麻,不能干重活,只能在自家的院子里弄了个小菜园种种菜。就快开学了,小雨在家一边帮爷爷干些活,一边为新学期做准备。小雨在常州市一所学校上学,学习成绩较好,在学校连续两年获得“进步之星”奖状。假期里,小雨会主动到工厂实习,锻炼自己专业本领的同时也可以补贴家用,帮助爷爷分担一些家庭的经济压力。爷爷为小雨感到骄傲,把他的奖状都装裱起来收在了柜子里。老人期望着小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找到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

与小雨不同,今年17岁的小娜(化名)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小娜因身体原因无法去学校上学,只能待在家里,身边必须有人照料。这些年,小娜的爸爸、妈妈只能是一个人工作,一个人陪孩子。

“你们看,我还有不少粉丝呢。”小娜拿着爸爸的手机,打开抖音向志愿者介绍道。“不错啊,有两百多个粉丝呢。”几名志愿者上前围观,小娜笑得更甜了。小娜的爸爸也笑了,但并不能掩藏心底的那份担忧。

当志愿者来到香香(化名)家时,她正在厨房做菜。香香的父亲患有视力二级残疾,在一家工厂上班,用微薄的收入维持整个家庭的运转。香香的母亲患有精神四级残疾,不能干重活。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照顾香香的责任便落在了奶奶肩上。香香原本也上学读书,但因为在校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只得休学在家。平时,香香比较喜欢看烹饪类的书籍,酸菜鱼、红烧肉都是她的拿手菜。然而,香香的状态时好时坏。香香的父亲说,孩子在家时脾气不是很好,常常会与爸爸妈妈发生争吵,甚至大喊大叫。志愿者在走访中,与香香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引导她多理解体谅爸爸妈妈,在家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香香也比较懂事、明理,认真耐心地倾听志愿者的建议,还跟志愿者成了好朋友。

“最近我们会对辖区内所有的困境儿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其中大多是患有智力残疾困境儿童的家庭。”志愿者戴苏楠认为,在困境儿童中,智力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法上学,生活也不能自理,且往往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得到的陪伴较少。”

“他们都很善良,一些身体状况稍好的孩子在和我们熟络了之后,会主动和我们分享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我能感觉到,他们很需要朋友,很需要陪伴。”戴苏楠说,“可也有一些孩子,他们的家人要工作,平时只能留他们独自在家。我们去了,他们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有时也会对我们笑,但眼神很空洞。”

志愿者朱佳敏参加公益活动已有十多年。“这些孩子患有孤独症、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有些患同一病症的孩子,表现出的症状也大不相同。”朱佳敏觉得,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这些困境儿童,有的面临生活上的压力,有的缺少陪伴,我们会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回去之后整理出来,再根据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计划。”在朱佳敏看来,对于患有智力残疾的孩子,一个公益组织、几名志愿者,能做的很有限,“和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不同,智力残疾的孩子更多的是需要在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进行帮扶,这一特殊群体需要来自全社会长期的关爱和帮助。”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