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姜阿姨在裁剪布料。 记者 高欣 陆芸 摄
本报记者 高欣 陆芸
说起裁缝,在上世纪70年代这可是令人羡慕的职业。那时候,男子娶妻,“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四大件是顶尖的彩礼。可如今,裁缝这一行业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在我市白云街有一位老裁缝姜阿姨,她和丈夫开的“丹化服装店”至今已有40多年。
早上9点,“丹化服装店”准时开门,71岁的姜阿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熟练地从一排挂着的布料中取下一匹,拿出尺子对照着尺寸开始裁剪,然后坐到缝纫机前,串线、折边。随着“嗒嗒”声的响起,姜阿姨娴熟地移动布料,针脚开始在布料上快速地游走。
记者看到,在这间四五十平方米大小的房间内,两张桌子拼凑在房屋中央,桌子上下堆满了布料以及标注着顾客定制服装尺寸和款式的纸张,房间深处的桌面上则摆放着两台机械缝纫机。说起这40多年的开店故事,姜阿姨娓娓道来:“我20岁时就在老家村上给人上门改衣服了,1984年经人介绍在丹阳化肥厂的一间办公室做服装生意,厂里的员工和附近居民都习惯叫我‘丹化老姜’。”姜阿姨告诉记者,在化肥厂做了十几年后,一家人搬到了当时的北草巷,后来因街道拆迁,所以才搬到了现在的位置,这一做就是23年。
顾客定做的每一件衣服,从衣角上的花纹刺绣到肩膀袖口的接口针脚,都是由姜阿姨一针一线缝制而成。“这个店是周边开得最久的裁缝店了,她家做的衣服,不仅做工细致,版型也好看,我就是穿着姜阿姨做的衣服长大的,现在我替我妈妈来取之前定做的衣服。”市民徐女士表示,姜阿姨这么多年手艺不减,而且收费不贵,平时自己从商场买来的衣服如果不合身,她也会拿到姜阿姨家来改尺寸,“还有不少朋友托我来她家做衣服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裁缝手艺在机械化生产、互联网店铺的巨大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过去门庭若市的“丹化服装店”,也渐渐成了门可罗雀的老铺子。偶尔会有老顾客前来给家中老人定制服装,但大多数人是来拜托姜阿姨补个纽扣,裁个裤边。在从业的40多年里,姜阿姨的一百多个徒弟有的改了行,有的进了厂,目前只剩她一人还在坚守着这个老行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