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暑期时光,开学从“心”出发

核心提示: 暑假“余额已不足”,新学期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要开始慢慢收心,从“暑假模式”转换到“开学模式”,能量满满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避免出现开学几天了还是“人在课堂里,心在暑假中”的情况。这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暑期的最后阶段高效利用时间。

本报记者 马骏

暑假“余额已不足”,新学期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要开始慢慢收心,从“暑假模式”转换到“开学模式”,能量满满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避免出现开学几天了还是“人在课堂里,心在暑假中”的情况。这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暑期的最后阶段高效利用时间。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制定了暑期计划,包括作业时间、娱乐时间,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许彬(化名)告诉记者,按照这份计划,他每天都能做到劳逸结合,且能早早地完成暑假作业。然而,仅执行了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这份计划就被他抛诸脑后了。“现在快开学了,真让人感到焦虑啊。”许彬说。

“暑期计划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很支持。”许彬的妈妈告诉记者,刚开始,孩子基本上都能按照计划去做,但没过多久,看电影、外出旅游三四天、去爷爷奶奶家、去外公外婆家……当这些之前并未出现在计划中的事情一件一件来了之后,孩子并没有听从她的意见,及时去调整计划内容,导致这份计划很快便成了一张废纸。现在,她每天都得督促孩子收收心,准备开学。

记者了解到,暑期里,与许彬情况相似的孩子不在少数。一些家长感觉到,到了暑假的后半程,孩子们对于暑假的兴奋度开始下降,原来的一些计划被抛诸脑后,随之出现了生活不规律的情况,作息时间较为紊乱,饮食也发生变化,如以零食为主而主食为次等。

对此,我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耿正美表示,部分家长反映的这些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影响的。此外,因为没有按照合理的计划去做,当暑假接近尾声,孩子们觉得作业难以完成,会出现拖延情况,由此带来心理上的不良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会转变为孩子情绪上的焦虑着急,有时候甚至会引起亲子冲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给孩子造成压力,让孩子觉得很疲惫,干什么都没有积极性。

耿正美介绍,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学后,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失眠、健忘、上课走神、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这与之前暑假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联。耿正美认为,要想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关键在于合理调控。

耿正美建议,临近开学,家长要控制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每次看电视或上网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一般上机半小时左右,眼睛向远方眺望一会儿。还要积极与别人进行交谈,增加体育锻炼或读书读报等活动,通过转移思维克服心理依赖。按时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一般5岁至10岁的孩子每天需要睡12个小时左右,11岁至12岁的孩子每天需要睡10小时左右,13岁至20岁的中学生每天需要睡8个小时左右。此外,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膳食结构,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杂粮,适当摄取蛋白质类的食物。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