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阳,七夕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核心提示: 在古代,七夕是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有诸多传统习俗,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时至今日,这些习俗有些已经逐渐消失,但也有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QQ截图20230822095908

本报讯(记者 贺丽华)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后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七夕是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有诸多传统习俗,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时至今日,这些习俗有些已经逐渐消失,但也有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据市历史研究会成员吴志阳介绍,在丹阳,至今仍有部分家庭传承着在七夕节这一天宰杀公鸡、包“七素”馄饨的习俗。其中,杀公鸡是为了第二天早上没有鸡报晓,好让牛郎和织女多相会、多厮守;用豇豆、茄子、青豆、韭菜、南瓜、冬瓜、鸡蛋包“七素”馄饨,则有“乞巧”的寓意。包馄饨时,大人们会在众多馄饨里包一个带钱币的、一个带线的和一个带枣的,下锅煮熟后,随意分捞给孩子们吃。吃到带钱币的寓意将来有钱、富裕;吃到带线的,寓意孩子聪明、心灵手巧;吃到带枣的,则寓意孩子早婚,能延续香火。

吴志阳回忆道,在他小时候,每年七夕节这一天,他的爷爷都会带着他和姐姐到司徒镇西麻村吃馄饨。“西麻村是我市西门片区为数不多的传承了七夕节杀公鸡、吃馄饨习俗的村庄,当时我的两个姑妈都嫁在这个村,所以我每年都能‘品尝’到七夕的快乐,很有口福。”吴志阳告诉记者,如今西麻村仍有近半家庭,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会在这一天把子女及孙辈叫回来吃馄饨。

此外,吴志阳称,过去在七夕节这天晚上,还会有很多“怀春”的少男少女去南瓜地里或者黄瓜棚下听牛郎和织女说“悄悄话”,“是否真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这个习俗无非是恋爱中的情侣想借浪漫节日的氛围多和心爱的人约会罢了。”

如今,七夕节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心爱的人出去吃顿饭、看场电影,或者互赠礼物,成了当代人过七夕节的首选。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