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图为李胜开在路边为顾客理发。记者 马骏 摄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理发10元,刮胡子不要钱……”在这座小城的很多工地旁,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骑着一辆三轮车,不紧不慢,车上载着板凳、水桶、一箱理发用具和一只循环播放广告的扩音小喇叭,车后竖着的泡沫板上写着“理发十元”,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
老人名叫李胜开,今年67岁,熟悉他的人都唤他“老李”。老李和他的流动理发铺在这座城市里兜兜转转已经50年了。当城镇居民渐渐习惯了去理发店里洗剪吹,老李依然在城市中骑行。老李知道,仍有人需要他。“有些老年人上了年纪,腿脚不便,我就把电话号码留给他们。当他们有理发需要时,我就上门去理发。”老李说,这样的顾客并不算多,更多的需求来自城市里各处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们。
老李的车虽然骑得很慢,但总能赶在工人们下班前来到建筑工地旁。工人的下班时间并不固定,老李必须掌握好不同工地上工人们的下班时间。
15日下午3点,在大运河边的一处工地旁,老李寻得一片树荫,把车上的板凳、水桶等一一卸下放好,安营扎寨,工人们很快便三五成群地走了过来。“这个工地,每天下午3点、4点、5点和6点各有一批工人下班。夏天热,有理发需求的工人不少。”老李加快速度,做好准备工作。
多年来,老李的理发铺没涨过几次价,从5元变成10元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老李总说,做这一行是为了养家糊口,少了不行,日子不好过,多了也不行,做人得实在。
老李没有多么精湛的理发手艺,一车的理发用具也与正规理发店里的相差甚远,但拿起推子和剪刀,老李手中的每一下都无比认真。
一名工人师傅坐下,老李不再说话,脸色也严肃起来。不将头发打湿,老李的理发直入主题。一手拿着梳子,一手时而用推子,时而用剪刀,只见他一边剪,一边围着工人师傅转。一个简单的“剪短”要求,老李修修剪剪,足足忙活了20多分钟。
剪完后,老李习惯性地拿出一面大镜子,让工人师傅看看是否满意。镜子里的工人师傅朝两侧再三转头,之后又满意地频频点头,老李的脸上也绽开了满足的笑容。
靠着实惠与认真,老李和他的流动理发铺受到了一众工友的青睐。
“天热的时候生意好,一天能剪十几个,甚至更多。”老李说,“不过,等到夏天过去,生意便会一下子冷清不少。”平均算下来,老李日复一日地奔波,赚来的仅能养家糊口。
生活虽清贫些,但老李并没有“退休”的打算。“工人们在工地上很辛苦,挣的每一分都是血汗钱,平时舍不得多用一点。像我这样的平价理发师,正是他们想要的。只要工人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剪下去。”说话间,老李已经收拾停当,骑上了车。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理发10元,刮胡子不要钱……”老李骑着车渐行渐远,车轮一圈一圈,像是在记录着老李的理发岁月,不变的是一颗凡人爱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