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的冷库装卸工

核心提示: 夏日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作时需要裹着棉袄、戴着棉帽、穿着棉靴,每天数十次往返于35℃以上的室外与零下18℃左右的冷库之间。

322552bd391c3ec94c2296f9254334d4

图为高小平将冷饮运送至冷库里。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夏日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作时需要裹着棉袄、戴着棉帽、穿着棉靴,每天数十次往返于35℃以上的室外与零下18℃左右的冷库之间。在这里,“冰火两重天”是日常体验。冷饮、肉制品、海鲜等冷冻食材能在炎热的夏天持续保鲜,确保供应充足,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就是冷库装卸工。

在供销冷库一层的装卸作业码头,几名汗流浃背的工人正将冷链运输车中的冷饮卸下,整齐地码放在木托盘上。之后,木托盘被移送至电梯后来到二层,裹着棉袄、戴着棉帽、穿着棉靴的冷库装卸工高小平正推着电动叉车等在电梯门口。电梯门打开,只见他熟练地控制叉车将木托盘叉起,推到冷库门前。

当高小平按下冷库门开关,大门缓缓开启,大门上方挂着的厚厚冰凌出现在了眼前,一股寒风伴随着一团团乱窜的白雾也随之扑面而来。寒气逼人,仿佛一秒从盛夏穿越到了寒冬。

进入冷库,高小平从里侧关上冷库门,之后便将木托盘连带货物放在冷库的一块空地上。这时,白雾早已消散,偌大的冷库里显得格外安静。将货物放置好后,高小平抬头查看了一下墙上挂着的温度显示屏,“温度-18℃、湿度98.9%”。

约莫两三分钟后,高小平推着空叉车走出了冷库。回到夏天的温度,高小平头发上、眉毛上刚刚在冷库里凝结成的白霜和小冰粒很快融化,顺着脸庞一串串流下来。

“进冷库之前,最好要把身上的汗吹干,不然很容易得风湿病。但在实际工作中,这是不太可能办到的事,尤其是忙碌起来,根本没有吹干汗的时间。不吹干,进入冷库后,这些汗很快就成了冰粒子,即便穿着棉衣棉裤,还是会冻得直哆嗦。但冷也得受着,干的就是这一行。”高小平说,夏天在冷库内工作,天气越热,就越难度过。“比如现在,一冷一热,接近60℃的温差下,毛孔快速收缩和扩张,毛细血管会出现破裂情况,皮肤也会瘙痒,这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高小平向记者诉说着这份工作的特别和不易,“刚入行的时候,从冷库出来,全身都痒,一抓红一片。而且这么热的天气,出冷库后全身都凝结着水珠,湿乎乎的,如果不迅速吹干,极其容易感冒。”

对高小平这样的冷库装卸工来说,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忙碌的时候,“天气热的时候,每天都有上万箱货物进出冷库,从早上6点多上班后就忙个不停,吃饭的时间一再往后延迟。忙完了之后,基本没什么胃口,甚至都懒得动弹,只想躺在这些木托盘上好好睡一觉。”

时时面临“冰火两重天”的考验,高小平有他的坦然。“这里可能是夏天最凉快的地方了,但频繁地冷热交替,身体并不好受。我干了三年,早就习惯了。毕竟,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做。”高小平说道。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