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管网设施管理员正在对水表设施进行“听音问诊”。记者 帅莹 摄
本报记者 帅莹
伴随着烈日的炙烤,城市用水量不断攀升。保障全市正常供水,离不开2000多公里的供水管线,而这些深埋于地下的管线是否“健康”,则要交给水务集团的管网设施管理员们来判断。
9日上午9时许,当记者见到管网设施管理员顾松军的时候,他和队员们刚刚完成一处管线的巡检工作。闷热的天气里,大家的蓝色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跟随顾松军坐上巡检车,很快便到达了计划中的第二处巡检地点。原本以为只需坐在车上沿路观察,就能完成日常的巡检工作,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要想了解管道有没有漏水,不仅要靠脚走,靠眼睛看,还要靠耳朵来听,这一套流程,只有通过徒步巡检的方式才能实现。”说话间,车门打开,热浪也扑面而来,但顾松军和队员们顾不上暑热,从后备箱中取出井盖钩、听音杆等巡检工具,径直朝着供水管线走去。
到达要检查的地点后,大家分工明确,一人用井盖钩拉开井盖,一人将听音杆末端置于水表上,而后将耳朵贴紧听筒位置。顾松军说,听音杆就像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只不过他们的听诊对象是地下的管道和水表。“利用它,可以检查地下的管道,确认其是否存在漏水问题。若是管道‘健康’,就听不到任何声音,而要是里面传来‘滋滋’声,就说明有漏水点,需要及时进行维修。”顾松军介绍,漏水点不仅会造成水资源浪费,还会导致供水压力不足,影响到周边居民或工厂的正常用水,“通过‘听诊’,可以尽早发现隐患点,降低地下管网漏损率,保障供水安全。”
看到他们的一番操作,记者也有些跃跃欲试。和顾松军商量后,记者像模像样地接过工具准备进行“听音问诊”。可没想到,还没进入“听诊”环节,光是想要打开一个井盖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几十斤重的井盖,用井盖钩向两侧拉,再加上手脚的辅助,都很难打开,没一会儿就已经汗流浃背。最后在顾松军和队员的协助下,好不容易才完成了对一处水表的检查。
顾松军说,他们在巡检城市的供水管网过程中,一天打开四五十个井盖进行检查都是稀松平常的事,而更多深埋于地下,看不见、摸不着的管道,要想判断其准确的走向和深度,成为行走的“地图”,则需要通过每日巡检来积累经验。在埋有供水管线的区域,无论是农田、山林还是水泥路,队员们几乎需要两到三米就停下进行一次“听诊”。而部分区域由于白天外部环境噪声大,为了能听清细微异常的水流声,精准查找到管网漏点,顾松军和队员们会在白天做好记录,并在夜深人静时再次步行至现场进行听漏,排除隐患。
烈日当头,穿行在城市中的队员们一路走,一路听,一滴滴汗水不断顺着脸庞、脖子落下,但他们巡线的脚步从未停止。“徒步巡检的过程中,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好像有流不完的汗水。”顾松军说,每年的夏冬两季,受热胀冷缩的影响,都是管道较为脆弱的时候,此时,巡线工作一日不能停歇,“虽然辛苦,但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查得细致一点,市民用水才更有保障。”
记者从市水务集团管线公司管线科了解到,管网设施管理员除了要负责全市供水总管巡检,还要进行管网维护、阀门调节、消防栓检修等工作。每一位管网设施管理员,每年至少需步行420公里,依靠日复一日的脚步丈量,可完成全市供水总管全覆盖巡检一遍。为了保障平稳安全度过夏季用水高峰期,在确保日常管道巡检的基础上,工作人员还进一步加强巡检频率,用辛劳和汗水换来了汩汩清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