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怎能沦为“走过场”?

核心提示: 近日,中山路社区一位居民走进办事大厅,想让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在孩子的暑期社会实践表上盖章,但遭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拒绝。

本报记者 马骏

“不就是盖个章吗?你看你们怎么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近日,中山路社区一位居民走进办事大厅,想让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在孩子的暑期社会实践表上盖章,但遭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拒绝。

“那位居民拿来的暑期社会实践表上,写着的单位是体育馆,而体育馆并不在我们社区管辖范围内,所以我们拒绝了盖章。”中山路社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天前,该社区有居民来“求盖章”,工作人员以该单位不在辖区内为由拒绝盖章。而在一番沟通后,这位居民坦言,家中的孩子并未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只是随便填写了一个单位,并认为社区工作人员太较真。“不就是让你们帮忙盖个章吗?我们是这个社区的居民不就行了,怎么就把简单的事情搞得这么复杂了。”这位居民如此抱怨道。

当社区工作人员建议该居民让孩子到社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这位居民反问道:“社区里有什么可实践的?”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在“双减”政策落地前,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居民在假期快结束时来社区让帮忙盖章,“那时候孩子们的假期里有作业,有学科类补习班,还有出游计划等等,留给社会实践的时间很少,所以家长们为了方便,选择到社区来盖章。现在不一样了,孩子们的假期有了大量较为自由的时间,而不少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也落到了实处。”工作人员说,“这两年的寒暑假,不少学生到我们社区参加社会实践,不只是打扫卫生而已,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参与甚至策划,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也让他们能够发挥自个的特长,收获一份劳动成果,这对学生们的成长来说很有意义。”

记者了解到,不少中小学将学生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和开学报名挂钩,初衷是为提高学生的社交和动手能力,让其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但记者发现,由于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吃苦,宁肯为其代劳也不愿让孩子亲身参与,让社会实践逐渐沦为只盖章不活动的“走过场”。

为何原本好端端的社会实践,最终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不少家长认为,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无非就是些打扫卫生等打杂工作,未必能提高孩子的能力;也有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参加这类“无聊”的社会实践,还不如在家多做几份卷子提高学习成绩。

但对孩子来说,社会实践未必如家长想得那么无趣。即将上大学的小李就表示,自己和同学都很喜欢参加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和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一起听讲座或者当志愿者,挺有意思的。”小李说,“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为我们提供锻炼机会,更能让我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交际能力和社会经验,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