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商家有提醒责任吗?

核心提示: “孩子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独自消费上百元,商家难道不应该提醒一下吗?”近日,市民王女士向记者反映,称其孩子自暑假以来,屡次去一家商店购买盲盒卡片,陆续花费已超千元。王女士认为,商家任由未成年人过度消费而不进行劝阻的行为很不妥。

图为盲盒产品货架上并未张贴提醒标识。记者 帅莹 摄

本报记者 帅莹

“孩子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独自消费上百元,商家难道不应该提醒一下吗?”近日,市民王女士向记者反映,称其孩子自暑假以来,屡次去一家商店购买盲盒卡片,陆续花费已超千元。王女士认为,商家任由未成年人过度消费而不进行劝阻的行为很不妥。

王女士介绍,暑假期间,她给孩子报了课外兴趣班。由于上课地点离家不远,孩子每次都是独自前往。前几天,王女士在给孩子收拾书包时,发现里面有一款奥特曼卡片。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每次兴趣班下课后,孩子都会去附近的一家商店消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两百元,前前后后已花费两千多元。事后,王女士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可在生气之余,她也对商家的经营方式感到不满,“盲盒卡牌不同于食品、文具等,不仅售价较高,而且也不是必需品。”王女士觉得,商家在销售这类商品时,若看到年龄小的孩子独自进店并多次进行大额消费,应当有意识地询问其钱的来源,并告知需要征得家长的同意或在家长的陪同下才能购买。“商家不能只顾着赚钱,就放任孩子的行为。”王女士如是说。

2日上午,记者来到王女士所说的店铺,在入口处看到了各式奥特曼系列商品,其中就包括不同包装的盲盒卡片。记者注意到,摆放在货架上的卡片有单包零售也有整盒出售,包装上大多印有“珍藏”“稀有”“限量”等字眼。按照稀有度不同,卡片分为普通版、豪华版以及纪念礼盒,售价在10~199元不等。

据店里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类商品十分流行,很受小朋友的喜爱。当记者询问其是否会在未成年人进店消费时进行提醒时,该店员则表示会依据小朋友的实际消费金额而定。“大部分自行进店消费的小朋友,都是以买文具居多,消费金额在10~20元左右,这种小额消费,我们是不会做过多提醒的。”该店员说,如果单次消费金额达到100元以上,他们就会主动询问小朋友是否得到父母的允许,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通常便不会拒绝销售。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售卖玩具、杂货的店铺里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但几乎没有店铺会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需理性消费”类的标识。虽然大部分商家表示会口头提醒,但不少家长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询问根本没有意义,“很少有孩子在面对自己喜爱的商品时会主动说‘不’。”市民廖先生认为,商家在面对未成年人频繁大额地消费盲盒这类价值较高且带有攀比性质的商品时,应该直接拒绝销售。确有需要的,可以让孩子当场联系家长确认,或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消费。

记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未成年人过度消费问题时有发生,无论是线上的游戏充值、打赏主播,还是线下的盲盒抽奖、卡片收集,消费的金额都远超其自身的承受能力,也让不少家庭受到了经济损失。

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根据地区和家庭收入的差异,如何界定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在法律上并没有具体标准,但对于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擅自无节制消费,家长与商家具有共同的责任。其中,家长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管责任。未成年人往往还未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对支付行为和支付金额缺乏概念。此时,家长应当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妥善保管好现金、银行卡及支付密码,尽可能地减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而商家则需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在向未成年人销售商品时,要做好消费提示,履行核实义务,谨慎出售与未成年人年龄和智力不符且明显超出其消费水平的商品。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