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猪肉在有灯和无灯照射下的对比情况;
左图为一家超市的鲜肉区使用了“生鲜灯”。记者 宦珅婕 吴阳芳 摄
本报讯(记者 宦珅婕 吴阳芳)菜市场里也有“买家秀”和“卖家秀”?你是否被商家的这种秘密武器“坑”过?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菜市场及超市,发现使用“生鲜灯”的现象较为普遍。
采访时,不少市民表示,在肉摊上又红又新鲜的肉,买回家后却没有那么好看了,吃了几次亏后才发现,原来是摊位上的肉被“生鲜灯”美颜过。
7月28日,记者走访了多家菜市场和超市,发现无论户外或室内光线是否充足,在肉类、海鲜、蔬菜等摊位前,摊主们大多会打着“生鲜灯”照亮自家的产品。对于使用“生鲜灯”,不少摊主习以为常。一猪肉摊摊主称,使用“生鲜灯”已是行规,主要是为了让肉更加好看,也让消费者更有购买的欲望。
记者注意到,部分商家使用的是正常的白光照明灯,只是亮度比较强;还有部分商家使用的灯则比较“专业”,是带有颜色的“生鲜灯”。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猪肉在有灯和无灯照射下的对比情况,记者在一家超市购买了一块猪肉,可以看到同一块猪肉,在“生鲜灯”的照射下,颜色显得非常红润,但将其放到正常灯光下,颜色就会明显暗淡不少。
在开发区一家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超市的冷鲜产品进货后放在冷库的储存保质期一般为7天,通常到货4、5天内就能卖完,所以不会存在卖过期肉现象,“现在的消费者也比较谨慎,肉皮稍干一些,就不会购买了。”
记者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于7月22日公布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商家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另外,该《办法》明确鲜切果蔬等即食食用农产品应做好食品安全防护,防止交叉污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