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蝉的营养价值虽高,但过敏体质等人群应慎食
本报讯(记者 王国禹)夏夜,蝉鸣声声,一些市民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捕蝉行动,许多还没开始“金蝉脱壳”的蝉就被打着手电筒的市民收入囊中。对此,农林部门表示,人为地过度捕蝉,会破坏生物链平衡。此外,医生也提醒,蝉体内可能有寄生虫,丰富的异体蛋白也容易使过敏性体质人群产生排斥反应,因此应谨慎食用。
6日晚上9时许,香草路绿化带内传来阵阵蝉鸣。记者在现场看到,五六名男子正打着手电筒或低头找寻,或沿着树干寻找。“夏至后,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来香草河畔捕蝉。”一位正在寻找蝉的男子告诉记者。当问及蝉被捕捉后的去处时,该男子坦言,主要是卖给附近的烧烤店。
市民小杭夏天捕蝉已好多年,他告诉记者,蝉分成卵、蛹和成虫3个阶段,6月下旬蛰伏在树根处的蝉就会从土里钻出来,爬上树枝吸食树木汁液。仅仅几个小时,它就能“金蝉脱壳”,展开翅膀飞走。
记者注意到,约半小时后,又来了几位男子加入了捕蝉队伍,只见多只手电筒的灯光在绿化带里不时交错着。
一位中年男子右手打着手电筒,左手拿着一根竹竿和方便袋,先是低头在地面寻找,然后仔细观察树根、树枝。在一树根处,他轻轻捏起一只刚刚蜕壳的蝉,然后放入方便袋。记者看到,其拎着的方便袋内已有十多只蝉。该男子告诉记者,蝉是优质的高蛋白食物,市场上售价较高,趁着晚上运动,他捉走一些蝉:“幼蝉刚刚出土,喜欢爬到树干低处,直接用手就可以捉住。”
这样捕蝉时间长了,蝉会不会消失?采访中,也有一些市民表示担忧:下一个夏天,会不会听不到蝉鸣了呢?
“生态变化有一个滞后性,同时,蝉的繁殖量很大,目前还不能看到捕蝉的行为对生态的影响。”不过,农林部门有关人士认为,蝉是大自然生物链的一个环节,它是食虫鸟类的食物,如果人为地过度捕捉,会破坏生物链的平衡。另外,也有医生表示,虽然蝉营养丰富,但其体内可能含有寄生虫。其丰富的异体蛋白易让过敏性体质人群产生排斥反应,出现呕吐、发痒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因此要慎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