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字大王”徐龙泉: 一把剪刀,徒手剪出书法韵味汉字

核心提示: 今年85岁的徐龙泉老人在丹北镇新桥的闹市经营着一家旗帜礼品店,锦旗、对联、横幅,不管顾客需要怎样的字,徐龙泉都能剪出来。靠着一手剪字绝技,徐龙泉“剪纸大王”的美誉街知巷闻。

 

图为徐龙泉在剪字。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不打草稿不画样,单凭一把剪刀,在一张纸上圆滑地转弯抹角,纸随剪转,心随纸动。不一会儿,一个带着浓浓书法韵味的汉字便从纸张中“蹦”了出来。今年85岁的徐龙泉老人在丹北镇新桥的闹市经营着一家旗帜礼品店,锦旗、对联、横幅,不管顾客需要怎样的字,徐龙泉都能剪出来。靠着一手剪字绝技,徐龙泉“剪纸大王”的美誉街知巷闻。

字不分难易,只是耗时有长有短。对徐龙泉来说,常用汉字三千多个,只有他不认识的字,没有他剪不出来的字。行书、正楷、隶书、黑体、圆头体……不论是何字体,多少笔画,都能剪。徐龙泉觉得,笔画稍多,结构较为复杂的字反而更能剪出书法韵味。而笔画少的字,剪出来简单,但想要剪好就不容易了。

可以剪出几米见方的大字,也可以剪出半个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小字,这是“剪字大王”的另一项绝技。徐龙泉曾在几米长的纸张上剪十多个连体字,也曾剪过贴在鸡蛋壳上的小小“喜”字。“剪字,难就难在不是按照咱们写字的笔顺。字的高低、长短、粗细,都要仔细考虑,如此才能让剪出来的字达到写出来的字一般的神韵。”徐龙泉说道。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段故事。徐龙泉出生在新桥,16岁时随父亲在上海的一家礼品店里一边读书,一边学习剪字技艺。徐龙泉常说,父亲是他剪字的老师,但父亲并未真正教授过他。“那时候,父亲在店里剪字,我就在一旁看。父亲剪得出神,完全没注意身旁的我,而我看得入迷,经常一看就是半天时间。”在徐龙泉看来,那形态各异的书法实在太美了,而一把剪刀竟然能凭空剪出这些美丽的汉字,更是让他惊叹不已。

有一次,父亲创作了一些剪字作品在店里销售,小小年纪的徐龙泉也拿起剪刀准备创作。父亲笑道:“你也想剪字去卖吗?”徐龙泉认真地点了点头。原来,徐龙泉经常看着父亲剪字,之后便偷偷练习。“我记得,那天我剪的作品也和父亲的一样,全都销售一空了。”经此一回,徐龙泉对自己的创作有了信心,而父亲也对他刮目相看,开始认真指导徐龙泉的剪字技艺。

就连徐龙泉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剪就是70年。从学生时代的兴趣到工作之余的爱好,再到退休后开店经营,数十年的坚持,让徐龙泉手中的剪刀更像是一把艺术的雕刻刀。退休后,徐龙泉徒手剪字的绝活不胫而走,由此成为民间艺术达人,多次受邀到江浙沪和天津、东北、广东等地进行现场展演。

“剪字就是我的生命。”徐龙泉说,不管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小剪刀和纸张,走到哪儿剪到哪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换了几千把剪刀,剪了几十万个字,但现在每天早上起床还是会忍不住坐在那儿剪字。”

据了解,1998年,《神剪徐龙泉》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有线电视网播出,在美国华人中产生强烈反响;2005年,央视国际频道拍摄了他的专题片,进一步提高了其知名度;2010年,徐龙泉的徒手剪字绝活被镇江市政府公布为镇江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多年前,徐龙泉想到了传承的问题。如此手艺,没有接班人,徐龙泉心有不甘。然而,剪字不是一般的活儿,除了扎实的书法功底外,学习者还要刻苦钻研,因此徐龙泉多年来一直没能找到理想的传承人。“坚韧、悟性、创新,在剪字这门技艺里,三者缺一不可。但随着时代发展,这项技艺渐渐被科技代替,这一手艺也走到了日暮时分。”徐龙泉叹息,但拿起剪刀和纸张,他又仿佛立马钻进了那个静谧的剪字世界,剪开剪合,一撇一捺间尽显书法之美。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