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帅莹
早在2019年,我市就开展了“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倡导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经过长期实践,以及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全市各交通干道上,正确佩戴头盔骑行电动自行车的市民越来越多,但也有市民对这项规定置若罔闻,安全意识薄弱。
28日上午8时,正值早高峰时段,金陵西路和凤凰路交叉路口车流不息,几名交警正在对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未佩戴头盔的行为进行整治。在记者驻足观察的过程中,一名男子骑着电动车,沿着金陵西路由西向东行驶,并未佩戴头盔。交警注意到后,在距离该男子10米左右的位置让其减速停车。然而,该男子并没有配合,而是选择紧急刹车,并径直在非机动车道上调头,随后加速驶离了路口。显然,该市民知道自己不佩戴头盔骑行的行为不符合相关规定,但依然我行我素,将自己置于危险中。
除了在路上和交警“躲猫猫”,个别小区的业主群还会“通风报信”。市民夏女士告诉记者,一天早晨,她正准备骑车上班,突然收到一条来自小区业主群的信息,查看后发现,原来是有人在群里“友情提醒”,称小区附近的十字路口有交警在查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头盔佩戴情况,通知大家提前做好“防范”。让夏女士哭笑不得的是,所谓的“防范”并非让大家注意交通安全,而是提醒大家选择避开交警的路线,以防被罚。“这样的提醒看似‘好心’,但实则忽视了他人的骑行安全。”夏女士认为,骑行时是否佩戴头盔,不应该取决于路口有没有交警检查,而是要时刻将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毕竟一旦出事,头部受伤是最致命的,佩戴头盔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记者了解到,今年交警部门将文明城市创建和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集中整治百日行动相结合,持续强化电动自行车各类交通违法查处劝导力度。目前,全市路面电动自行车守法率、驾乘人员头盔佩戴率明显提升,市民安全文明出行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但结合路面执法情况来看,少数市民仍没有树立起主动佩戴头盔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往往是在遇到前方有交警值勤才拿出头盔戴上,过了检查点又随即取下头盔,或者遇到前方检查便调头躲避。
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市民将佩戴头盔当成了“面子功夫”,并没有真正理解交警执法的意义,仅是因为害怕被处罚,觉得这样丢了面子、“下不了台”。但其实,骑行人要畏惧的并不是处罚,而是因违规骑行引发交通事故带来的惨痛后果。在此,记者提醒广大市民,佩戴头盔、文明骑行,最根本的目的是保障自身行车安全,减轻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受到的伤害。因此,市民在骑行、乘坐电动自行车时,需遵守交通法规,做到不抢行、不闯灯,自觉佩戴好安全头盔,养成安全文明出行的习惯,共同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