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陆芸 高欣)暑假即将来临,不少家长会给孩子安排亲水游。不过,近日,“外出漂流回来,一个月之后突然发热、便血,检查后发现竟是血吸虫在作怪”的话题出现在微博热搜,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据了解,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等。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牛、猪、羊等哺乳动物体内引起血吸虫病,人、畜因接触含有血吸虫的江湖河水而感染。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疾病,严重感染者大多数腹大如鼓,俗称“大肚子病”。
那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有哪些危害?又如何预防?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咨询了市中医院急诊内科中医师钱洪金。他告诉记者,只要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也就是疫水,就可能感染血吸虫病,如涉水作业、洗衣洗菜、游泳戏水、垂钓及其他亲水活动,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感染的机会也就越大。“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体内的肠系膜静脉内,成虫产出的虫卵大部分随血液进入肝脏,造成肝损害,另一部分虫卵沉积于肠壁,可随破溃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钱洪金介绍,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漂浮在水面,“人畜一旦接触疫水,仅需10秒钟,就能经皮肤钻入体内引起感染造成危害!”
“有外来旅游史,特别是在陌生水域游玩的市民需要更加注意。”钱洪金解释,每个人都是血吸虫病的易感人群,无论男女老幼、职业,只要接触疫水,人人都容易感染血吸虫。接触疫水一个月左右如有发热、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有部分市民会误认为这是感冒或者新冠的症状而耽误了治疗时间,这个时候一要引起警觉,应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就诊。不过,患者也不用过度恐慌,治疗血吸虫病有专门的治疗药物,吡喹酮可以治愈85%的血吸虫病,治疗之后一个月需要进行复查。
为了有效预防血吸虫病,钱洪金建议广大市民做好自我保护,不要在野外戏水、游泳,不喝生水,注意用水安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