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伟华(右一)与界牌分队志愿者一起慰问困难群众。记者 茅猛科 摄
本报记者 茅猛科 通讯员 王国生
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家,柳伟华有着一颗不普通的公益之心。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捐款捐物资助他们,为他们带去温暖和希望;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多年来,柳伟华坚持公益,爱心路上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我会一如既往,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柳伟华说,她将和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的其他志愿者一起,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
“你认识的人多,求你帮帮忙!”2017年7月的一天,一位老人找到柳伟华,希望柳伟华帮忙筹款,挽救其37岁的儿子李建军的生命。原来,李建军在市人民医院被查出肝硬化中晚期并伴有腹水,随后送往常州医院治疗,每天花费在一千元以上。李建军父亲2015年因病去世,母亲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常年需要服药,一儿一女正在上小学,如今李建军又病倒,整个家庭已经负债累累,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妻子缪庆娥一人身上。为救儿子,李建军母亲不得不找到柳伟华帮忙。得知情况后,柳伟华一方面找到村委会,帮助李建军申请低保,一方面通过村委会和客户筹集救助款。在帮助李建军办好低保后,柳伟华又联系学校,为李建军儿女免除了学费。“筹款的时候,有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的志愿者找到我,说是可以和我一起帮助李建军,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公益组织。”柳伟华说,自那以后,她一直跟如意慈善接触,慢慢了解后,便加入了如意慈善界牌分队。
“加入如意慈善后,我见到了很多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柳伟华说,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看到他们因为得到帮助而露出笑容,那一刻,她感动并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她坚持做公益的决心,“帮扶过程中,一些帮扶对象的乐观精神,更是深深感染着我。”三年前,界牌一位30多岁的外地女性,因病经常透析,身上是密密麻麻的针眼。该女子有3个孩子,丈夫一人工作,每月工资只有三四千元,家庭十分困难。“然而,该女子却很是乐观,每次看到我们都是说说笑笑,一点没有被生活的艰难所打败。”柳伟华告诉记者,她经营着一家小企业,压力不小,烦恼也多,但自从跟那位透析的女子接触后,便被其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自己也慢慢变得乐观起来。
谈起自己热心公益的初心,柳伟华坦言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只要亲戚当中有人遇到困难,她父亲就会主动站出来,召集其他亲戚一起帮忙;村里有生活困难的五保户,父亲会送钱送物进行帮扶,甚至主动联系其他村民,一起帮助他们。耳濡目染的柳伟华,从小就很有爱心,经常跟父亲一起帮助他人。长大后更是如此,村里人有啥事都爱找柳伟华帮忙,她也总是尽心尽力热情帮忙。
自从加入如意慈善,柳伟华跟团队四处奔波,奉献爱心,让她的日子越过越有成就感,精神世界也丰富了起来。“每次和团队一起出去,为同一件事去努力,奉献自己的爱心,我觉得很有意义,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柳伟华说,小康生活不仅仅是温饱,更重要的是令人满足的精神生活,而志愿者就是博爱的体现,是爱心的代言,没有报酬,没有掌声,没有花环,有的只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徜徉在这样的精神世界里,让她倍感幸福,“尤其是那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情帮扶困难群众的感觉,真的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