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民辅警微信群、综治网格群、村民网格群接力寻找
阔别丹阳50余载的安徽教师圆了寻亲梦
本报讯(记者 王国禹 通讯员 秦健)5月30日上午,市公安局政务服务管理大队民警高晶的服务窗口前来了两位群众,他们手捧一面鲜艳的锦旗,激动地说:“我弟弟在安徽做教师,现在无法赶过来,所以让我们先做一面锦旗送给高警官。他说自己年过半百终于寻到了根,对你们感激不尽,等到放暑假他会过来当面致谢!”
看着印有“助民寻亲好警官不忘初心暖人间”的锦旗,高晶的思绪回到了一个多月前。
今年4月底,家住安徽的郭先生拨通了丹阳市公安局的对外服务电话,向接听电话的民警高晶表达了自己找寻亲人的想法。据郭先生讲述,他出生在丹阳,52年前,由于家里兄弟姐妹较多、经济困难,他被抱养到安徽。刚开始几年,两家还时有往来,但渐渐地,因为种种原因,两家人失去了联系。今年年初,养父病故后,郭先生心中萌发了寻亲的念头,可无奈知道的线索太少,茫茫人海,又过去了这么多年,还能找到亲人吗?
“好的,我去给您查查老档案。”听了郭先生的讲述,高晶没有任何推托,让郭先生添加了自己的微信,并让其将手头已掌握的信息通过微信发给她。
“我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这通电话,没想到高警官这么热心,二话没说就让我加她微信,说会尽最大努力帮我寻亲。”郭先生心中燃起了希望,赶紧将自己知道的线索发给了高晶。
几个模糊不清的姓名、一个公历农历不甚明了的出生年月……将郭先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高晶立即在系统内进行模糊检索。然而,由于线索过于笼统,查找一时陷入僵局。
“请问各派出所哪个辖区有季家村或者纪家村这种纪(季)姓的集中居住地?”高晶想到借助网格的力量进行查找,于是将这条信息发到了户籍工作微信群内。
该微信群里的成员都是市公安局各个基层派出所从事户籍工作的民辅警,信息发出去,就能借助20个基层派出所的力量。很快,若干条线索反馈了上来,范围大大缩小。通过与郭先生进一步沟通核对,高晶初步确定其原籍属于延陵派出所辖区。
5月初,高晶与延陵派出所分管户籍工作的副教导员薛晓静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一定竭尽所能,帮助郭先生找到丹阳的家人。”
凭借多年户籍工作经验,薛晓静对线索抽丝剥茧,逐渐理清思路。她将获知的信息告知社区民警俞福军,让其与各村村委会主任沟通,同时启动警网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网格员的作用。在“政法综治(网格化)工作群”内,薛晓静发布了一条由碎片化信息汇总成的求助信息:“各位网格员,大家好,目前收到一个求助信息,来丹寻亲……”随后,各网格员纷纷转发。
扩散出去的信息很快有了重要反馈。根据这条线索,社区民警俞福军与一位姓季的村民取得了联系,在详细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后,发现该村民讲述的事情原委与郭先生提供的信息比较吻合,寻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来没有头绪,但通过民辅警微信群、综治网格群、村民网格群接力,柳暗花明又一村。高晶与薛晓静都很欣喜激动,立即安排双方对接核实。
经进一步沟通了解、核实验证,郭先生就是季姓村民家中50多年前被抱养出去的“老幺”。
双方随即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均激动到哽咽,一眼便十分确定对方就是自己的亲人。“长得实在是太像了!”看着手机屏幕中的亲人,郭先生感慨万分,“真的圆梦了!”隔了半个世纪的亲缘终于一朝相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