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电商果”沦为劣质水果代名词

核心提示: 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到各地特色新鲜水果,满足了多元需求。然而,在商品评论区中,不乏消费者吐槽这些水果次品多、品相差,甚至将电商平台评价为劣质水果集散地。

图为市民林女士网购的芒果品质差。记者 高静 帅莹 摄

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到各地特色新鲜水果,满足了多元需求。然而,在商品评论区中,不乏消费者吐槽这些水果次品多、品相差,甚至将电商平台评价为劣质水果集散地。

“上一次当就够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在网上购买水果了。”市民林女士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她在网上下单了一款芒果。“因为宣称是果园产地直发,所以价格比较优惠,10斤装的小台芒仅需40元就可以包邮送到家。”林女士说,在下单前,她特意观看了商家的直播,其中展示的芒果十分新鲜,品相极佳。本以为自己收到的商品能与商家介绍的一致,但实际让她大跌眼镜。“所有的芒果都斑斑点点,有的部分甚至已经出现腐烂的情况,这种品相的芒果几乎是同品类中最劣质的,放在线下实体店的打折促销区,可能都无人问津。”林女士直言,这次的购物经历让她觉得很是糟心。

其实,这种网购到劣质水果的情况并不少见。记者浏览了部分网购平台,发现大部分水果的价格较线下实体店都优惠不少,因此月销量普遍较高。然而,店铺评价却低于平台整体水平,烂果、个头小、口感差、质量参差不齐等也成为顾客评价的高频词。

据悉,果园出品的水果质量不一,其中残次劣质的水果很难在线下渠道进行销售,一般就会以低价转卖给电商平台的商户,这类水果被业内称作“电商果”。网店商家为了压低成本,会将这类“电商果”与一般品质的水果掺杂着一并销售,而消费者由于线上下单,无法亲自挑选,就很容易出现“踩雷”的情况。由于此类问题频频出现,也让不少消费者将“电商果”与劣质水果画上等号。

有业内人士分析,商家将“电商果”以次充好,从短期来看,或许能够赚取一些利润,但是这一行为会逐渐丧失消费者的信任,最终砸了网店自身的招牌,也不利于生鲜电商行业的长远发展。业内人士表示,要想破解这一问题,作为网店商家,应严格把控水果收购、包装和发货等各个环节,以稳定的商品品质作为“流量密码”,赢得消费者口碑;而电商平台也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比如要求商家在水果详情页面标明果型、成熟度等情况,在销售品质稍次的“电商果”时,将外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提示,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后再下单,避免“货不对板”的情况出现。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