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种植让农田减“肥”又增效

市土肥站和折柳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在查看紫云英长势。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通讯员 郑网宇

“这一片紫云英是我们去年种的,现在已经进入了盛花期。”近日,陵口镇折柳村柳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102亩紫云英长势正旺,沐浴了春光雨露的粉紫色小花为田野披上了一条花毯。折柳村党委副书记高新平告诉记者,种植紫云英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转化成肥料,培肥地力,实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柳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由折柳村委会领办,共流转土地820亩,其中,种植精品稻鸭米102亩,辐射村中种田大户和散户种植生态稻米1200亩,注册了“柳旺”“折柳村”两个商标,通过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近5年来,柳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在稻鸭共作田块中大力推广绿肥种植,通过让土地“休养生息”来实现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高新平介绍,过去种田大多通过施用化肥来提升水稻和小麦产量,久而久之就会使土壤变得板结,土壤肥力也会持续下降。为了提升粮食产量,只能加大化肥用量,形成恶性循环。但开展稻鸭共作后就不能使用如此粗放的种植方式了,为了让稻米品质更好,村委会在稻鸭共作田块中种植了紫云英。

“绿肥压几年,差田变好田”。高新平说,紫云英又名红花草、肥田草,属豆科绿肥作物,具有培肥地力、节肥增效、美化农田等功能。其最显著的作用就是固氮,增加土壤肥力,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质,不仅能让长期超负荷的土壤“歇一歇”,还能从根本上改良土壤,提升下茬水稻的品质。

每年11月底,柳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在收割完水稻后,都会在稻鸭共作水稻田里撒下紫云英种子。经过小半年的生长,到了第二年5月初,再用铧犁全部翻开,将其埋进土里进行发酵,使其变成上好的有机质肥料,最后再打碎整平进行插秧。“经过这几年的紫云英种植,我们成功将复合肥用量每亩减少了30斤,尿素每亩减少了20斤,脚下的这片土壤变得更加松软有质感了,土壤肥力反而有了显著提升。”高新平笑着说。

接着,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稻鸭共作田块亩产水稻800斤左右,按照65%的出米率计算,可产优质大米500余斤,按照市场上每斤8~10元的售价,实际每亩毛利润可达4000~5000元,除去成本,净利润接近市场上其他大米的2倍。“种植紫云英不仅可获得市里每亩200元的项目补助,且由于使用的是绿肥,生产出的大米生态环保,绿色无公害,无论是米质还是口感都是极佳。”

市土肥站相关负责人陈功磊告诉记者,绿肥种植作为我市化肥减量增效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在我市连续推广多年,主要种植品种包括紫云英、苕子等,目前全市在该方面示范补贴项目面积为每年2000亩左右。“种植绿肥可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农户在种植后普遍反响较好。接下来,我们将组织农户进一步开展交流,使其互相传授绿肥种植经验,同时加强对相关地块的监测,并对土壤营养成分改变做更加细致的分析总结。”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