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访市政协委员、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聂晴
本报记者 郡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我备受鼓舞,更加振奋。”近日,市政协委员、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聂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政协委员,我将自觉肩负建言献策、传达群众心声的使命职责,做好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传声筒’,坚定不移地服务我市乡村振兴工作。”
2020~2021年,我市77个经济薄弱村累计共落实113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3098.93万元,共计产生收益696.5万元,有效提高了各经济薄弱村的村级收入;建立了稳定增收的增长机制,原77个经济薄弱村村均收入144.17万元,同比增长10.9%;全市168个行政村村均收入232.01万元,同比增长9.6%……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聂晴和所有为乡村振兴工作而奔波的工作人员。聂晴表示,乡村振兴是国家的总体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深度、广度上都有着较高要求。担任三届政协委员以来,他始终立足农村发展、关注“三农”工作、关心村级增收,先后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城市道路改造、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等提案。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爬坡之年,全市‘三农’条线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聂晴介绍,为全面推进薄弱村增收任务,2021年,我市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确定了57个村集体稳定性收入低于120万元的行政村为市定经济相对薄弱村,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主线,以强村实现富民,以富民作为强村落脚点,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低收入人口乃至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提升。对于如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聂晴认为要结合我市实际,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围绕富民强村集中物业项目建设,探索“抱团发展”进园区的村集体增收“新路子”,破解束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村级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发展。
“此次两会,我将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求,重点关注富民强村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两方面,提出提案。”聂晴表示,他和全体乡村振兴人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踔厉奋发,真抓实干,把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在新的起点上谱写丹阳乡村振兴新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