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每个人都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随着阳性人群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恐慌,把各种不舒服都与阳性的相关症状联系在一起,总觉得自己也“阳”了,忍不住反复测量体温、洗手消毒,陷入焦虑多疑的状态。面对这样的“恐阳症”,市民到底该如何调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耿振美认为,市民存在恐慌的心理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来自对生命不确定感的担心和害怕,“所以大家需要调整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耿振美表示,市民首先需要正确面对当前的疫情形势,在未感染前做好自我防护。根据专家分析,目前流行的毒株主要是奥密克戎,传播力较强,致病力较弱,大多数症状表现较轻。“在了解病毒的基础上,根据官方给出的建议,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尽量减少被传染的概率。”耿振美说。
而在心理层面上,耿振美介绍,对于政策或环境的变化,市民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一般通过自我调整都会逐渐减轻并最终消失。她建议,市民如果感到焦虑或恐惧,应尽量试着接纳这种情绪,并逐步冷静下来,“这时候切忌胡思乱想,做好和无关信息的隔离,建立边界。”耿振美认为,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太多关于新冠疫情并不真实的信息,长期浏览关注,容易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焦虑,所以市民应当尽量让自己活在当下,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如果感觉自己情绪低落、反应过度,可以和周围的人沟通,主动和积极向上的人交流,不要陷入繁杂的不实信息中,让自己不良的想法越陷越深。”
耿振美表示,其实每个人“阳”了之后,症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区别。对此,有专家表示,症状差异其实更多取决于个体的反应。感染早期可能会有1~2天的发烧,之后就会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3~5天基本就可缓解。所以,一味地对照别人的阳性症状再进行自我怀疑并不可取。
此外,耿振美还建议,市民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看书、运动,或是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尽快步入正轨,从而降低焦虑。”她介绍,充实而有序的生活有助于内心的稳定,可以帮助自己重获安全感。若确实存在难以疏解的负面情绪,市民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如果确认自己已经“阳”了,耿振美建议,市民可以主动查询官方可信的信息,相信国家,相信科学,避免盲目跟风,“药品的选择以及用量应遵照医嘱,所谓的一些‘小偏方’千万要慎重使用。”同时,耿振美强调,“阳”了并不可怕,市民遇到这种情况不要互相抱怨,也不要自责,大家应该彼此支持,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