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静
“好哒”“来啦”“嗯嗯”……这段时间,“文字讨好症”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哪些行为是“文字讨好症”?有“文字讨好症”是讨好型人格吗?被他人“文字讨好”有什么感受?……
“文字讨好症”,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在使用聊天软件沟通时,会注意词汇的选择,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或是使用各种表情包,借此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诚意,希望对方感觉到一种轻松愉悦的舒适感,类似于“亲”“宝宝”“您”,以及“哈”“啦”“嘞”等都属于此种现象中的常见词汇。
“看了网上关于‘文字讨好症’的描述,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症状’。”“90后”的小孙是公司行政部门的文员,平时与同事联系非常频繁。“各类数据的收集、后勤保障工作都是由我负责,每天不仅和本部门的人沟通,还要和其他部门人员打交道,沟通软件几乎时时都提示有新的消息。”小孙说,她每次和同事发信息,都习惯性地在前面加上“亲”的称谓,觉得这种称呼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和善亲近些,“‘伸手不打笑脸人’,态度友善一些总归不会出错。”在小孙看来,所谓的“文字讨好症”实际是交际的一种手段,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小孙表示,“文字讨好症”应该被称为“文字善意体”,因为线上交流单纯依靠文字,所以无法通过表情、语气来传达真实情感,加一些有趣的称呼、夸张的语气词,可以在文字交流中让对方感知自己的善意。“正式文体容易给人生硬和距离感,加入语气词拉近距离算是不错的社交习惯。”她认为,“讨好”这个词,习惯上被认为是贬义词,但事实上“被喜欢”是正常的社交心理,所以“文字讨好症”也是正常的交流习惯。
与小孙的文字交流习惯不同,身为工程师的蒋先生向来回复直截了当,几乎不会使用任何语气词,称谓也仅是“张工”“刘工”“李工”,对于对方发来的工作方案或提出的需求,则是“收到”“好”。如果存在异议,就直接表达观点并注明原因以及修改意见。蒋先生觉得,沟通需要讲求效率,尤其是线上通过文字交流,更需要在有限的字数里尽可能多地传达有用的信息。他表示,如果连文字交流都需要考虑是否会让对方不舒服,甚至为此而多加很多无意义的语气词或是表情,没有必要,“如果大家都是就事论事,就不会纠结于文字是否传达出了自己的友善。”
从“哈”到“哈哈哈”,再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现在一个“哈”字已经无法表达出屏幕后的自己是否真的在笑。有人分析,一个词语被使用多了,它所传达出的真诚度就会大大降低,于是就必须不断发明一个新的,才能证明自己不是在敷衍,这或许是“文字讨好症”带来的烦恼。
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在自己的聊天工具中,收藏了很多表情包,在线上聊天时,经常通过表情包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表情包更加生动有趣,比起文字更能准确传达自己当下的感受。”“95后”的小于经常和朋友“斗图”,他觉得这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虽然不确定这算不算是‘文字讨好症’,但有时可以通过表情包来传达自己的不满或是反对意见,态度不会很生硬,这样就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表达真实意见,避免尴尬。”
其实,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准确传递意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沟通习惯的方式,无论是否有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都应当准确地表达真实的意思,让对方清晰了解自己的需求,千万不要让过多修饰性的东西把原本重要的意图给模糊了。在准确传达意图的前提下,适当表示出友善有时也很重要。当然要注意度的把握,无需为了表达尊重而过多的“讨好”,这样会无形中增加自己和对方的沟通负担,适得其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