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非遗传承人走进华南实验小学展示技艺。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大家快看啊,这捏的不是孙悟空嘛,那是猪八戒,老爷爷手上正在捏的是哪吒吧……”“这甲骨文上写的究竟是什么字啊,和我们学的字好像不一样呢。”“这位阿姨真厉害,看她雕刻的弥勒佛多么逼真……”昨日上午,华南实验小学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劳动项目展示活动。活动中,一群“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带着精美的作品走进校园,吸引了不少学生围观。他们向学生们展示作品和技艺,和学生们交流,也将非遗文化传承的种子埋进了学生们的心里。
“这个孙悟空你们喜欢吗?猜猜爷爷现在捏的是什么呀?”活动现场,今年75岁的符国俊老人一边创作,一边和孩子们交流着。这位“面塑老人”的作品于1994年入选“中国民间一绝”大展,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同年,他的面塑入选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成为这一项目的传承人。除了符国俊老人的面塑,其他非遗传承人带来的非遗项目也不容小觑。例如郑静的剪纸、蒋钧的微雕、朱正平的木雕、孙红芳的烙铁画、安有芳的泥塑、周海燕的正则绣、戴玲的雕花天鹅绒,还有赵军的二胡制作以及邹瑞荣的毛笔制作等,一众非遗传承人齐上阵,组成了一条“手工非遗传承街”。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兴趣爱好,学校方面也是积极引导。现在,学校将‘双减’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们去动手、去流汗。在这其中,我们鼓励学生去接触本土的文化,培养对于本土文化中的特色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例如剪纸、泥塑等,而学生们对此也十分感兴趣。”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黄玉红介绍,“非遗”进校园,是文明的一种互动、文化的一种传承。留住文明和文化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通过“非遗”进校园,使学校成为“非遗”保护的一方沃土,让留存千百年的活态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非遗’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珍贵记忆。‘非遗’进校园,让同学们在校园内就可以了解到各种传统习俗和非遗文化,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进一步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今天走进华南实验小学的非遗传承人都来自我们丹阳的民间文艺家协会。”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殷显春介绍说,近年来,我市的众多非遗传承人纷纷被邀请到各中小学校的课堂上,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本土文化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兴趣爱好。可以说,是“双减”政策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沃土,而非遗传承也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因“双减”落地而获得的课余时间。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现场展示非遗的精湛技艺,让学生体验非遗、了解非遗,让非遗文化和保护工作后继有人。以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近学生娃,融入学校教育,在丰富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在校园内营造了关注非遗、看见非遗、了解非遗的浓厚氛围,让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绽放出了时代光彩。”殷显春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