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近日,随着气温下降,“保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秋冬季节,装“挡风被”、贴暖宝宝、开电热毯等方式早已成为市民们常见的御寒之法。然而,这些“神器”在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值得注意。
随着气温下降,不少骑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居民开始用上各种防寒保暖装备。有些装备看似能阻挡骑车带来的寒冷,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骑车保暖“神器”中,最常见的就是“挡风被”。“挡风被”能护住胳膊和腰部,“全包围”的设计非常保暖。记者走访发现,每到秋冬季节,绝大多数骑电动自行车出行的市民都会在车辆上安装“挡风被”,各式各样的“挡风被”线上线下均有销售,且价格不高,受到了很多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员的青睐。
然后,在为骑行人员遮挡风寒的同时,“挡风被”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忽视。市民赵女士表示,她曾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过“挡风被”,但没过多久就拆掉了。“装与不装,骑车的感觉完全是两样的。装上‘挡风被’后,骑车的人就不会感觉有那么冷了。天气越冷,‘挡风被’的效果越明显。”然而,赵女士在装上“挡风被”不久后就险些遭遇了一场车祸。据赵女士回忆,在一次骑行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她的手部受到很大限制,无法做到及时刹车,而下半身又被包裹在被子里,一时间不知所措。好在迎面而来的车辆处理得当,才没有造成事故。此后,赵女士对“挡风被”不再那样推崇了。
交警提醒,“挡风被”体积较大,影响上下车的灵活性。在车辆比较多的情况下,宽大的被子容易“挂到”其他车辆的把手或是缠到车轮中,进而引起侧翻。在车把手被包裹的情况下,手部操作也会不灵活,一旦缠住电门、油门,车辆会突然蹿出去。
在很多人意识里,暖宝宝的温度是很安全的,所以,当气温骤降,一些市民会习惯直接贴在身上入睡。实际上,暖宝宝的平均温度一般在53℃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而只要44℃,持续时间达6个小时皮肤就会出现低温烫伤。市民王女士去年冬天就被暖宝宝烫伤过。王女士表示,当时,她用暖宝宝暖被窝,暖着暖着睡着了。第二天醒来,觉得小腿部位有点疼,一看吓一跳,贴着暖宝宝的皮肤竟然烫出一个红色的水疱。
医生提醒,若是不小心发生低温烫伤,一定要立即脱离热源,冷水降温处理,不要自行在伤口涂酱油牙膏等,并及时就医。
随着气温下降,记者走访发现,一些消费者走进商超选购电热毯。“家里的电热毯用了许多年了,一直没换过。最近降温了,想来买条新的电热毯。”在大润发超市金陵西路店,一位正在选购电热毯的市民说道。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有过晚上睡觉时忘关电热毯的经历,有的半夜被热醒,有的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发现。“这样的情况确实是有隐患的,我几乎每年冬天都能在网上看到由电热毯引发的火灾,有的是电热毯本身的质量问题,有的要归结为不规范使用。”这位市民说道。
“选购电热毯,安全最重要,所以消费者在选购电热毯的时候主要从品牌、CCC认证与标识、生产厂家、发热线、电源线、尺寸、面料、功能等方面着手挑选。”该超市一位店员提醒消费者,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电热毯安全使用年限为6年,超过安全使用期限,建议用户更换新电热毯;用时一定要铺平,不得折叠或弄皱使用,不得卷折使用电热毯;电热毯使用时上面可以覆盖床单或者很薄的褥子,不能铺在很厚的垫絮或者厚褥子下面使用,一方面无法导热,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电热毯的过热保护;禁止与其它发热器具(如脚炉、热水袋、远红外线床垫或自热式理疗器具)并用;用户外出(包括使用中途需要较长时间离开)或不使用电热毯时,应切断电热毯电源或拔掉电热毯电源插头,杜绝事故隐患;饮酒过度、疲劳过度及服用镇静药物者不能使用电热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