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胡主任”变“小胡”,他用行动叩开居民的“心门”

图为工作中的胡斐(右)。记者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通讯员 赵越霞

在教师新村社区,只要一提到“小胡”,居民们都会纷纷称赞这位热情勤奋的社区年轻干部。四年来,他把热血青春献给了社区,把居民当成自家人,为社区注入青春力量,他就是教师新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胡斐。

“戴老师早上好,吃过早饭了啊?”

“小胡早上好,我早吃过了。”

“今天身体还好吗?”

“还好的。”

“好的好的,有什么事情就跟我讲……”

28日早上8点半左右,和在社区居委会楼下晒太阳的居民戴阿姨打过招呼后,胡斐便走进办公室,穿上网格服开始了一天的社区工作。

“姚师傅,我是居委会的小胡,您是27日从南京回来的吗?具体是从南京哪个区哪个街道哪个小区回来的?根据目前的疫情防控规定,需要您去做一下核酸检测。这个手机号码和你的微信同号吗?我加您为微信好友,做完核酸检测后,麻烦您将检测报告发给我……”打电话、做记录、办业务……别看胡斐现在每项工作都做得得心应手,四年前他刚来社区工作时,虽已32岁,但由于没有经验,许多社区居民都不愿与一个“毛头小子”打交道,以至于他在工作中常常碰壁。为了解决这样的“瓶颈”,胡斐花了大力气。“对于一些警惕心较高的老人,我会主动与他们打交道,通过联系他们的子女,从侧面先了解老人的性格脾气,从而更好地与他们交流。”胡斐说,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是让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胡斐告诉记者,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去年社区居民蔡先生对其房屋进行装修,没过几天,楼下居民房屋吊顶出现水渍、主卧顶部墙纸发霉,因赔偿问题,双方各执己见,原本的邻居,一夜之间几乎变成“仇人”,“我了解双方的诉求后,多次上门,召集他们坐下来进行沟通协商,最终二人就赔偿及后续重新装修达成一致意见,双方都比较满意。”而这件事,也让胡斐成了“名人”,大家都没想到,一个“毛头小子”处理事情思路如此清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一次次的用心付出,一次次的耐心沟通,让这个1987年出生的“大男孩”逐渐被大家所接纳,大家开始亲切地喊他“小胡”。

社区居民徐成金说,小胡刚来居委会时,他就与小胡打交道了,也算是见证了小胡的成长,“小胡工作认真负责,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我很信赖他。如果有邻居想去居委会办事,我会很自然地跟他们说‘去找小胡’。”

“从原来大家喊我‘胡主任’,到现在见我就喊‘小胡’,称呼的变化体现的是关系的亲近,也是大家对我个人最大的认同和对我工作最大的认可。”对于大家的赞扬,胡斐说,“社区工作不仅要承担行政事务,更多的是要为居民处理他们的急难事。作为年轻的社区工作人员,我还要加强学习,储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对居民更有耐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加强社区治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小社区,大天地,在胡斐从事社区工作的这几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以“星火燎原”之势完成社区微改造项目十余个、为民解忧数十件、开展文化活动近百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四年来,胡斐虽没有力挽狂澜的惊天壮举、没有显赫耀眼的辉煌成就,但他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