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劳动,缺一不可

核心提示: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过度重视了语、数、外等学科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包括劳动、生活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出现了久居城市被惯养的孩子到了农村后,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的笑话,近几年还出现了部分年轻人在疫情居家防控期间不会做饭的窘况。这些都值得全社会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秦曼村

老百姓往往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读书人。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过度重视了语、数、外等学科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包括劳动、生活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出现了久居城市被惯养的孩子到了农村后,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的笑话,近几年还出现了部分年轻人在疫情居家防控期间不会做饭的窘况。这些都值得全社会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应试教育时期,分数无疑是大家最关注的核心。家长对孩子那么多年的培养,天天盼着夜夜想着的,就是希望孩子能考个好的学校,希望孩子能跳过龙门。但是,分数只是评判学生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的阶段性指标,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景。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竞争力,但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就没有了核心竞争力。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如今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思想。

劳动课程是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言论,其实这是一种落后的读书思想。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培养更多的是不事生产、不参加劳作的读书人;而今天的学校教育,也有培养“书呆子”的倾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可以差点,或者直接忽视。缺乏品德教育、劳动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高分低能”,这是教育的悲哀,这也是劳动教育缺失的结果。很多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服、刷鞋子、打扫卫生、做家务、做饭烧菜。家长的大包大揽,把孩子这些生活技能给抹杀了,可最后为一切买单还是父母。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个年段学子的劳动能力要求。一、二年级,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完成比较简单的居室、教室等卫生保洁整理与收纳。三、四年级,参加绿化、美化等劳动,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生产劳动,能规范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适当参与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初步形成公共服务意识。五、六年级,主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的劳动,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在集体劳动中团结协作,提升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形成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的意识。七、八、九年级,要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做菜,了解不同烹饪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初步具有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意愿。

如何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孩子的劳动能力呢?我们可以教孩子一些美食制作,择菜洗菜、削果皮、冲泡饮品、制作凉拌菜、与家长合作炒菜。带孩子观察生活,参观农场、菜市场,走进田野、钓鱼、露营等。做一些传统工艺制作,捏黏土、剪窗花、制作绣球、描绘脸谱。让孩子学做传统节日特色食物,如青团、粽子、汤圆……

著名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如果没有劳动,便没有我们现下的世界,没有人间的烟火,也没有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对教育而言,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除了学科知识、思维认知、技能方法,最基本的或许就是“会生活”的能力。

读书与劳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