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龙和他的“老伙计”们

核心提示: 19日早晨六点半,在丹阳邮政公司开发区营投部分拣大厅的信报区域,投递员胡林龙正熟练地分拣着报纸。约一小时后,原本成摞的报纸和信件被他分门别类地摆入一旁的小格子中。之后,胡林龙便开始了一天的投递工作。

图为胡林龙在送件。记者 帅莹 高静 摄

本报记者 帅莹 高静

19日早晨六点半,在丹阳邮政公司开发区营投部拣大厅的信报区域,投递员胡林龙正熟练地分拣着报纸。约一小时后,原本成摞的报纸和信件被他分门别类地摆入一旁的小格子中。之后,胡林龙便开始了一天的投递工作。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使用的送件工具是一辆老式的二八大杠自行车。那时候互联网还未兴起,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信件则是大家沟通的常用渠道,大量的报纸和信件全靠一辆自行车投递。”谈起20年前初到邮政局担任投递员时的情景,胡林龙感慨万千,而回忆起第一次送件,他更是记忆犹新,“那天我被安排去皮革城派件,当将一封邮件送到收件人手上时,对方说了一声谢谢,我听后特别开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胡林龙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绿邮包和马鞍袋,开启了一名投递员的漫漫长路。然而,投递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胡林龙告诉记者,当初原五中附近的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是他每天去那附近送件的必经之路,每逢下雨天,泥泞的道路上积满了雨水,给他的送件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每每经过这条小道,他只能下车推行,仅步行一段路的功夫,身上就被雨水打湿,裤脚上也溅满了泥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胡林龙当时工作最真实的写照。

即使道路难行,但胡林龙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以前派送的物品当中,除了报刊和信件外,还有一部分是汇款单。”胡林龙告诉记者,当时不少年轻人在外务工,会定期将钱汇给家中的长辈,“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汇款单不仅是生活的来源,更是家中亲人的平安通知单,所以我必须及时无误地送达。”

一次,胡林龙在送件过程中,看到一张仅写有收款人姓名和小区楼栋号的汇款单。由于地址不具体,他连续3天前往汇款单上注明的小区,并在该栋住宅楼里挨家挨户地问询,最终才找到了收款人。“对方是位老人家,正等着这笔钱急用,因迟迟收不到汇款单,在家里着急得很。”胡林龙说,老人看到他把汇款单送来,这才定下了心。而这样的事,胡林龙这些年经历了许多次,“寻找收件人的过程虽然很苦、很累,但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我很满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1998年,那辆陪伴胡林龙6年的自行车“下岗”了。送走“老伙计”,迎来“新战友”,胡林龙的送件工具在不断升级。“后来单位给我们配备了电动自行车,出门送件再也不用费力蹬车了。”对于这位“新战友”,胡林龙格外珍惜,每次送件结束,都会将电动自行车仔细擦拭干净。

再后来,由于电动自行车出行距离有限,邮政公司又给投递员们配备了摩托车和汽车。胡林龙说,自己第一次骑上摩托车送件的时候感觉特别“拉风”。为了一次能多送点邮件,他在出门投递前总是将摩托车上的马鞍袋装得满满当当的,连座位上也被填得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如今送出的快件不仅是报纸、信件,还有很多快递包裹。为了能够将快件及时送到收件人的手中,每天我都会根据送件数量的多少和距离的远近,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

20余年来,胡林龙一直工作在投递一线,见证了投递物品从信件、汇款单到快件、包裹,送件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汽车的变化。胡林龙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这是丹阳邮政每一位投递员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缩影。而一封封邮件,一件件包裹,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便利,更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