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的坚守、10代人的传承、120多道工序的手工制作………传承毛笔制作技艺30多年来,非遗传承人邹瑞荣与这“一支笔”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痴心制毛笔 匠心守非遗
纯羊毫、纯狼毫、兼毫、长峰、中峰等品类琳琅满目。
邹瑞荣制作的工艺笔杆。
制作笔杆的造型。
为了激励喜爱书法的学生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邹瑞荣走进荆林学校,给书法社团的学生们送去了精心制作的毛笔。
每周两次的延时课堂上,书法社团的学生们用邹瑞荣送的毛笔一笔一画地临摹着字帖。
“结头”
邹瑞荣在展示价值20余万元的毛笔。
本版记者 萧也平 魏郡玉
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矫若游龙,翩若惊鸿”的书法珍品。在我市,邹氏制笔手艺历经十代,已有300多年历史。昨日,记者走进吾悦第五大道的紫颖笔庄,感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瑞荣毛笔制作技艺。
曾经辉煌:传承300多年10代人
今年55岁的邹瑞荣出生于毛笔制作世家,是邹氏制笔第十代唯一传人。清乾隆年间,邹瑞荣的先祖邹宗盛16岁拜师“周虎臣笔庄”学艺,与周虎臣第八代传人傅善堂是同门师兄弟。之后,邹家传人邹熙福继承父业继续学习制笔,在乾隆帝六十大寿之时,周虎臣笔庄制作的60支贡笔,深得乾隆喜爱,其中大部分为邹氏父子所做,随之邹氏父子声名鹊起。历经几代之后,邹瑞荣曾祖父邹德慈从苏州来到丹阳百草巷开创了“紫颖笔庄”,那时书画名家张大千、李瑞清等常来定制毛笔。
邹瑞荣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毛笔,14岁初中毕业之后,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21岁那年父亲离世,邹瑞荣放下了制笔行当。多年后,邹瑞荣娶妻,巧合的是,岳父也一直从事毛笔制作,随着岳父年事已高,再加上邹瑞荣有祖传制作毛笔的好手艺,于是,邹瑞荣接过岳父的担子,继续开始制作毛笔。
艰难转型:焕发传统技艺的“新春天”
邹瑞荣告诉记者,一支毛笔从无到有,需要经历笔杆、水盆、择笔三大重要工序,其中更是含有100多道小工序。水盆工序最为复杂:要通过尖制胡牛骨梳子一遍遍地把泡在水里的羊毛或者其他动物的毛梳匀在一起,光这个工序就需要重复二三十遍。“制作小毫笔头是最难的,因为它只有两厘米长,梳的时候松了紧了都不行,而被锐利的牛角梳扎破手更是常有的事。”这一整套的工艺,实在难以用文字具体地描述出来,只有目睹了整个制作流程后,才知道这是一门多么繁杂的技术活。
到如今,邹瑞荣从事毛笔制作这门行业三十多年。其间也经历了毛笔产业的起起伏伏。“现在用毛笔的人虽然少了,但真正爱好毛笔书法的大有人在,这就需要精品的毛笔。”在毛笔发展的低谷时期,为了适应社会,邹瑞荣不断调整经营方向,从传统毛笔,到嵌有金丝、金箔、雕龙刻凤的胎毛笔,再到精美华贵的景泰蓝礼品毛笔……无论经营方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毛笔的制作技艺。
坚守33年:制作技艺列入镇江非遗
邹瑞荣告诉记者,邹氏制笔技艺历经三百多年历史,辗转多地,传到自己手中时,已经吸收了善琏湖笔、齐笔、丹阳白云笔等各地精华,从而形成瑞荣毛笔自己的特点。其一是仿古技艺精湛,对于“仿古兰花笔”“漆管狼毫笔”等古笔制作技艺炉火纯青;其二是雕刻技艺精美,无论调赋、人物、花鸟、山水,都能栩栩如生;另外就是选料考究,只选取“霜降”之后动物毛,因为此时的毛柔而不软,柔中带刚,弹性如簧。
由于邹瑞荣的坚守以及对技艺的精益求精,2018年7月,瑞荣毛笔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后被认定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