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家长拒送礼被逼退群”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教师节临近,我市多所中小学校发布关于“拒绝礼物”的倡议书或通知,抵制送礼歪风——
别因“送礼”让教师节变了味
本报记者 马骏
临近教师节,广西柳州某学校一个家长群被曝出要求家长凑钱给老师购买化妆品礼盒,其中一名家长表示不参加后,被要求退出家长群。当事家长发微信朋友圈称,因为每年都不参加班级教师节送礼,她被视为班里的“叛逆”家长。当日,当地教育局呼吁家委会主动抵制请客送礼的歪风邪气,拒绝“变相行贿”的违规行为,提醒广大家长如遇假借各种名义向教师赠送礼金、礼品等行为可向教育局举报反映。
在我市,记者了解到,日前,市云阳学校、第三中学、华南实验小学、正则小学等多所中小学校相继发布关于“拒收礼物”的倡议书或通知,不赞成也不同意学生或家长带着鲜花、水果、礼品等进校送给老师以示感恩,学校门卫也谢绝这类物品的存放。
那么,中小学校发布的这些倡议书和通知,是否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教师节送礼之风?由市融媒体中心“丹阳帮”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投票的近百名学生家长中,67%的家长表示,在看到学校发布的倡议书后,不会在教师节给孩子的老师送礼;19%的家长表示仍然会向孩子老师送礼;13%的家长持观望态度。
“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去年教师节就发布了这样的通知。我觉得,学校对于教师节送礼行为的公开拒绝,给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市民吴女士的孩子今年上二年级,但她对于教师节送礼却并不陌生。“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上的家委会就曾组织过家长凑份子给老师送礼。”吴女士坦言,“给老师送礼,其实并不会送很贵重的礼物,太贵重的话,老师也不会收。不过,我总觉得,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风气的问题。”吴女士仔细看了学校这次发布的通告,发现了一处细节上的变化,“今年的通告上,增加了‘学校门卫谢绝存放’这一句。”吴女士记得,去年教师节,当学校表达了“拒绝收礼”之后,仍有一些家长送礼,在遭到老师拒绝后,便放在学校门卫处,有的家长甚至直接放在学校门卫处后给老师发信息,让老师下班的时候去取。“通告的这一细节变化,反映出了学校拒绝收礼的决心。”吴女士说道。
不过,有家长和吴女士有着不同的看法。“学校发布通告或许是上级部门要求的,并不是老师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家长刘女士最近正在选购教师节礼物。刘女士始终认为,给孩子老师送礼,老师会多照顾些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刘女士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她告诉记者,每年教师节、中秋节、春节,她都会给老师送礼,“有的老师确实拒绝了,不管怎么说都不肯收,也有老师半推半就,最后就收下了。”刘女士说,“大张旗鼓地去送,老师肯定不收的,私下送就难说了,有的老师还是会收下的。”
家长周先生对于教师节送礼则模棱两可。“老师不收的话,家长也就不用费心思了。可别人送了,老师收了,我不送,显得我不懂得人情世故,更担心影响到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周先生说,“对于市场而言,教师节是一个不错的商机。每年教师节前,很多商家都会推出各种贴心、走心的教师节礼物。不贵重,又很有新意,让人一看就觉得老师应该会喜欢。”周先生认为,倘若要杜绝教师节送礼之风,仅仅是学校方面发布一则通告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们心态的偏差、市场上关于教师节送礼的氛围都会让教师节送礼形成“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状态,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
业内人士表示,教师节成为“送礼节”,这是社会一直诟病的。当“情意重”无法用“礼轻”来表达,长此下去,“教师节送礼”原有的淳朴的情感实质必将会变成变了味的交易性质,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自然也就会消失殆尽。
教师节送礼,是家长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下的“身不由己”。所以,要杜绝这一风气,并不只是单就在老师或是家长一方做工作。单纯地从其中一方来进行“阻截”,那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要真正遏制这样的风气,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学校、老师、家长的共同自律,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