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找工作,小心“求职记”变“历险记”

本报记者 马骏

又是一年毕业季。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首次“破千万”的毕业生们即将“浩浩荡荡”步入社会职场。近年来,就业竞争本就激烈,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无疑使其雪上加霜,而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一些毕业生急于就业的心理,设下种种求职圈套,高校毕业生需多加警惕。

在我市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小郑就曾有过求职被“忽悠”的经历。小郑此前就读于一所专科学校,毕业后,他通过某直聘求职平台找工作。当时,他在网上发现了一家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正在面试“网络优化”的岗位。其间,公司的HR借岗前培训的名义,让小郑下载了一个消费金融App,说需要交一笔数千元的培训费,并称这笔费用后续上班时会在工资里补发。然而,培训结束后,该公司并没有按照协议约定让小郑入职,而是让小郑另谋出路,这笔培训费也打了水漂。

市民小刘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小刘告诉记者,当时她参加了一家公司的面试。与小郑不同,该公司并没有收取培训费,而是让小刘先实习一段时间后再考虑是否录取她。于是,小刘工作了近一个月。然而,之后小刘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要对你进行培训,需要交500元培训费。”当小刘对此提出质疑时,该公司却称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实习期间的工资免谈,这让小刘气愤不已。

大学毕业两年的小周称,他曾在毕业的时候收到一家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而小周从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为安全起见,他决定先上网查一下,却并没有查到该公司相关信息。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承担。求职者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并未投递过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业内人士认为,从高校毕业生自身角度来说,提升就业风险防范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是防范就业、创业陷阱的有效途径。毕业生应注意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加强就业风险防范,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建立健全与就业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强对新型就业关系中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明确就业关系界定、劳动风险分配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此外,相关部门应强化网络监督,切实加强对网络招聘平台审核管理,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企业黑名单等机制,逐步完善就业信息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规范的就业信息了解途径,避免其盲目择业,甚至误入犯罪泥潭。

防范“求职陷阱”小贴士:

1.选择正规招聘渠道,警惕高薪骗局。求职时,应选择安全可靠的大平台或向官方招聘网站投递简历;接到陌生来电时,注意辨别真伪,切勿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2.提前了解应聘公司,谨慎签订就业协议。可提前在专业平台查询企业的注册信息是否规范、合法;正规的企业和机构,不会在招聘环节收取费用,更不会涉及网络贷款;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谨慎阅读,注意警惕不合理条款,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被骗。

3.发现被骗及时报警。如果不慎遭遇“求职诈骗”,应尽快报警,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并保留相关聊天截图、通话录音等作为证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