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炎炎夏日

核心提示: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林楚荣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是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日,万物繁茂生长,更需雨水滋润。农民们希望在夏至时能够下足雨,以保障秋季的丰收。宋代文学家苏辙在《五月十九日夏至喜雨》中表达了这一愿望:“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农忧。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休违寡妇求。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腾上欲迎秋。”夏至的午后或傍晚,常会有一阵雷雨,骤来疾去,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巧妙地借喻这种气候特点,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佳句,别有一番意趣。

夏至时节,盛夏的阵阵热浪,伴随着越发嘶鸣的蝉叫声响起,便知道盛夏来临了。唐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无论是早晚,蝉儿总是聚集在堤边的柳树,或路旁的树上,永不疲惫地“知了知了”唱个不停,而池塘里也早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夏至太热了,我们去消夏避伏吧。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难以抵挡。正午时那些人和物都在静静歇息着,唯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炎炎烈日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

唐朝诗人权德舆在《夏至日作》写道:“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天上的星星无休止地转动,地上四季更迭交错运行。诗人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虽然夏日如烈火,但是意味着阳盛之极必阴生。夏至之后,阴气开始萌动,秋冬也慢慢地会来到人间。诗人在诗中也是告诫人们:炎炎夏日正是庄稼伸枝长叶、籽粒灌浆、孕育丰收的季节,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大好时机,加强田间管理。

夏至日的阴阳转换,告诉我们“盛极则衰”的道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凡事不可太过,学会知足常乐,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这是“盛极则衰”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蔡襄诗句“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让人安心的同时,也有盼头。但人生若出现“盛极则衰”的时候,莫忧,大自然会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弥补,假以时日与努力,我们会走回阴阳和谐的道路上。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便是此理。

夏至,一年中最灿烂的一天,虽然这耀眼的瞬间,终究会过去,可这最光明灿烂的日子,是经历了秋冬春的超长等待,即如人生,在经历了无尽的等候,总会迎来美好。夏至,活在当下,生活也当如夏花一样绚烂绽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