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竹匠,时光里打磨“知竹人生”

核心提示: 在这个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时代,一些老手艺渐行渐远。曾经,竹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匠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手艺人。然而,现在的竹匠已经不多见了,今年74岁的谭国兰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位。

图为谭国兰在竹铺内制作竹器。

图为制作竹器的各种工具。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在这个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时代,一些老手艺渐行渐远。曾经,竹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匠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手艺人。然而,现在的竹匠已经不多见了,今年74岁的谭国兰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位。

13岁那年,谭国兰被家人送进当时的延陵农具厂做学徒,学的便是竹器制作的手艺。之后,他开起了自己的竹铺。春去秋来,谭国兰与竹相伴,不知不觉间走过了一个甲子。

谭国兰的竹铺位于延陵镇延南路,店铺外摆放着谭国兰自制的竹子校直装置。将竹子用火烤至微焦,再用水冷却,一根根竹子在谭国兰手中被重新塑型。一簇火,一瓢水,店铺的门头在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烤下早已变得模糊不清,谭国兰对此并不在意,只是用白粉笔在墙上写下“延南竹铺”四个字,这是大多数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在这间约25平方米的店铺内,谭国兰演绎着属于他的竹匠人生。

竹铺里,一条条篾片、篾丝,正在谭国兰粗实的手指间来回穿梭。旁边错落地放着编好的竹篮、蒸笼、晒匾等。斜照进来的阳光打在他的手上,晕出的都是暖色调,而他手里即将成型的箩筐,有阳光的味道。

谭国兰的手边摆放着做手艺的工具,篾刀、锯、刮刀……这些工具各尽其用,而把手处大多磨得光滑锃亮,透着岁月的痕迹。从一根普通的竹子到各式各样的竹器,靠的都是这些工具,通过砍、锯、编、削、磨等工序,完成它的这段神奇旅程。

竹子,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刷锅有筅帚、睡觉有竹席、摘菜有背篓……旧时的生活里,总是沁着竹香。

“我爷爷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他是竹匠,我父亲也是一位竹匠,算上我,家里三代人都是竹匠。我年轻时,正赶上了竹匠的好时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有句俗话: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那时候,竹子编织的竹席、竹篮、蒸笼等需求量大,在当时的人看来,竹匠行当是一个“铁饭碗”。

选竹、破竹、刮篾,谭国兰将一家人的生活编进了他的竹器里。“竹匠这一行,需要兴趣、天赋,更需要勤奋和仔细。要做到手里有数、心里有数,必须得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才行。行内所谓的‘一寸三刀’,讲求的则是做工时的那份仔细劲。”谭国兰回忆起父亲当年的谆谆告诫,“当时,虽说我父亲也是竹匠,但行内有规定,儿子不能跟着父亲学,得另找一位师傅学徒,以防父亲不够严厉,让儿子没学好就出师,给这一行当抹黑。学做竹器手艺的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制作竹器,也学习到了竹子的精神。这些年来,谭国兰虚心学习,诚信经营,踏实做工,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但竹匠行当的没落却是谭国兰无力改变的趋势。“几十年来,我做得最多的就是竹制农具以及与传统习俗相关的竹器。可是,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农具越来越多,传统的竹制农具逐渐被替代;另一方面,很多旧时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了。这样一来,竹器的需求便越来越少了。”望着店铺里各式各样的竹器,谭国兰有些感慨,“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了,这手艺也许就这样没落了。”

如今,这个机械化的时代,机器的效率越来越高,纯手工的制作越来越少,竹匠这个老行当也正在悄然消逝。但谭国兰相信,手工制品的灵气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机器永远不如人的手更知道人们内心的需要。“我爷爷和我父亲都做了一辈子竹匠活。”谭国兰说,“我想,就算有一天我不再开店了,只要有时间,还是会去做一些竹器。对我来说,这已不是养家的营生,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