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学习,应避免流于形式

核心提示: 如今,在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形式五花八门:写字打卡、阅读打卡、家务打卡……

本报记者 马骏

“阅读、劳动、作业……这要‘打卡’,那也要‘打卡’,有的是在学校发的表格上,有的是在手机微信群里,没有及时‘打卡’还会被催,甚至被批评。”最近一段时间,市民沈女士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及时为孩子“打卡”,在家长微信群里被老师批评了,这让沈女士觉得很是委屈。

如今,在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形式五花八门:写字打卡、阅读打卡、家务打卡……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里“接龙”,老师还会专门提醒——“以下同学还没提交打卡:@某某妈妈@某某爸爸……”对此,有家长认为,频繁的“打卡”让他们疲于应付,不过,也有家长表示,“打卡”式学习让孩子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早上送娃上学前得在学校的平台上上传健康码和行程卡,纸质的表格上也得填写当天的行程,每周一交;下午接了娃回家,阅读还得‘打卡’。算下来,一天要‘打卡’3次。还好,最近随着疫情形势趋稳向好,每天只要阅读‘打卡’,加上每周五在学校的平台上上传健康码和行程卡就行了。”市民吴先生的女儿在上幼儿园,因为妻子工作忙,女儿平时的“打卡”任务全都落在了吴先生身上。吴先生觉得,孩子的“打卡”任务虽然增加了他的负担,但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以阅读‘打卡’来说,这是学校提倡的,并不强制,但绝大多数家长都在坚持‘打卡’。”吴先生说,以前,他很少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对手机等电子产品比较感兴趣,“自从坚持阅读‘打卡’以来,我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本书讲完了就再买一本新的,孩子很感兴趣。我讲过的故事,孩子也大致能复述出来,并在我的引导下理解故事的寓意。现在,孩子还会给邻居家的孩子讲故事呢!”吴先生觉得,这样的“打卡”是一件好事,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走访中,一些家长认为,“打卡”式学习是为了督促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如,幼儿园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打卡”,孩子从开始的抗拒到之后的喜欢,再到习惯的养成,坚持读书“打卡”,给孩子开启了一扇新的兴趣之门;再比如,学校要小学生每天参加家务劳动“打卡”,家长的指导、孩子的配合,能有效帮助孩子提高劳动认识和劳动技能。

不过,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过于频繁的“打卡”给他们增添了负担。有家长反映,“打卡”不容易,每天“打卡”要花费不少时间。为了拍照、拍视频,甚至还得提前将家里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才行。“就拿阅读‘打卡’来说,为了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的做法是好的。不过,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把手机放在旁边录制,有时候,家长会发音不准,或者读错了;有时候,孩子一下子被什么事情吸引,受到了干扰,那就得重新录制一遍。”市民陈女士说,她就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这让她觉得,这样的“打卡”方式不免有些形式主义,给她增添了负担。陈女士认为,“打卡”式学习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压力,让家长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但怎样“打卡”,是否方方面面都得通过“打卡”这样一种形式,值得思考,一旦因此引起家长反感和不满情绪,那“打卡”可能就会事倍功半。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