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徐义明和女儿徐涵对患者进行会诊。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王凝
“患者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你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说说你的看法……”
16日上午,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间病房内,心内科医生徐义明正在和神经内科医生徐涵进行会诊。徐义明严肃地问着,徐涵认真地答着。在这样的工作交集中,两人经常都会忘了,他们不仅是同事,还是一对父女。
在徐涵的记忆里,有关父亲的画面似乎总是散发着一股消毒水的味道。“小时候,父亲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要多得多,我经常得去医院才能见到他。”那时候的徐涵不理解,她的医生父亲怎么就这么忙。学校里的家长会,几乎都是母亲去参加;约好的事情,医院有事就改期了;在饭桌上接了一通电话,放下碗筷就出门……徐涵说,那时候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父亲能多陪陪她。
长大以后,父亲慢慢成了徐涵心中的偶像。“在医院里,我经常能听到医生们谈论父亲,也会听到那些患者家属谈论父亲。”从其他人那里,徐涵听到的都是对父亲的赞美和感谢,“有说他医术好的,更多的是说他工作认真负责的。”正是从那时起,父亲成了徐涵的偶像,也让她对医学产生了兴趣。高考之后,徐涵便选择了医学院。在徐涵的印象中,那一天,父亲很开心。
不过,徐义明记得,女儿当初选择学医的决定让他有些犹豫。今年60岁的徐义明从医已经有40年了。一路走来,徐义明深知,一名医生的肩上得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负重前行,医生的职业是值得骄傲的,医生要走的路也是艰难的。患者需要好医生,社会需要好医生。作为一名医生,徐义明自然希望女儿也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但作为一位父亲,徐义明却心疼女儿,不愿女儿吃这份苦。最后,徐义明将选择权交给了女儿。“要么就不要做,要做就一定要做一名好医生,你能做到吗?”徐义明从女儿那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8年前,徐涵来到了父亲所在的医院工作,甚至一度在同一层楼里工作。父女的关系,俩人谁也没说破。可因为父女俩实在太相像,同事们很快便猜出了他们的关系。对徐义明来说,女儿是新人,他经常向女儿所在科室的医生悄悄打听女儿的工作表现,了解女儿的不足之处,并在和女儿不经意间的交谈中将一些好的做法教授给她;对徐涵来说,父亲在医院小有名气,自打她来了之后,这份压力便一直存在。不过,徐涵并未望而生怯,这些年来,她努力学习,将这股压力转化成了动力,越做越好。
“现在,我成为一名医生。对于父亲当年的选择,我完全能够理解了。”徐涵说,“小时候,总觉得父亲的患者更像是他的家人,如果有必要,父亲晚上甚至家也不回,守在患者的病床边。而我们这些家人,除非身体有恙,否则都得往后排。”现在,徐涵不仅是医生,也是妻子和母亲。遇到类似的情况,徐涵也做了和父亲一样的选择,“有时候,面对女儿的撒娇,我也只能说抱歉。”现在,徐涵越来越理解她的父亲,“医生这份工作是特殊的。在医生眼里,患者的生命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路。父亲如是,我亦如是。”
网友评论